前言

  作为警察身份的记者,常常有机会接触大案要案,采访 那些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犯罪嫌疑人。十几年来,我已经 采访了近百个大要案嫌疑人。本书编写的案例中,涉及爆炸、 投毒、凶杀、强奸、抢劫、抢夺、盗窃、诈骗、贩毒、等各 种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形形色色,具有不同的生 活经历和犯罪心理。
 
  着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 常只有几步。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与我们普通人之间究竟有哪 些不同?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他们为 什么选择犯罪,甚至以犯罪为“职业”?在他们经过的人生道 路上,巳经成为囚犯甚至死囚的他们,究竟哪几步路走错了 呢?
 
  我们看到--
 
  一个少年扒手,锒铛人狱后,屡犯监规,竟一口气坐了 三十年牢。出来以后,又修炼成“赌神”;继而疯狂贩毒,犯 下大案。于是,在仅仅一年半之后,他又重新回归牢狱,最 终走向了断头台。他本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为什么要选择 “地下四年,树上一月”的蝉式人生呢?
 
  一名青年教师,激情之下杀死了妻子。此后,在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无论调动工作,还是重新娶妻生子,他都不肯将早巳腐烂的前妻的尸骨丢弃,竟而一直藏于碗柜中伴随 着自己,直到东窗事发。十一年间,这个罪孽深重的灵魂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一个雇农出身,在剿匪战斗中勇救战友光荣负伤的老战 士,一个一辈子兢兢业业、廉洁奉公的老革命,退休后竟变 成了毒贩子,被判处无期徒刑。在接到判决书的一刹那,他 竟还希望保住自己的党籍。这个把政治生命看得至高无上、 须发皆白的老人,在走上犯罪道路的一刻,他的内心究竟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犯罪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结合的产物。每一个犯罪行 为人都有其特定的人生轨迹,有其独特的心理素质。为本书 撰写点评的两位犯罪心理专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为我 们深刻揭示了这些犯罪人心理病变的过程及其病变的原因和 时段--如同医生为病人开出诊断证明,为同类型的病人开 出救治处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被称为我国 “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在本书中,她将犯罪人放在历史背 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进行全面分析,对犯罪人的心理 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专业判断。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正 常人变成犯罪人,犯罪人形成犯罪人格,都离不开特定的环 境,特别与其早年的家庭环境有重大关系。因此,当一些家 庭出现问题,当问题家庭出现了问题孩子的时候,社会应当 对这样的家庭、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予以救助。从李教授对刘 天顺、伍继光的犯罪心理分析中,我们将会收获沉甸甸的反 思。
 
  对本书大部分案例进行点评的冯雪博士,是一位有着十 五年法医工作经历的青年学者。由于在工作岗位上的突出成 就,她曾经被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评为二〇o三年度全国 八位精彩女性之一。冯雪博士既有基层法医鉴定刑事案件的 丰富经历和经验,又有医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因而她对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有着独到的研究。本书中,对于偷了表哥的辛苦钱与狐朋狗友大肆挥霍的那个十八岁小伙子,冯博士 就从其“认识与情感的矛盾”、“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情感前 与意志的矛盾”和“自我意识的矛盾”等方面抽丝剥茧,层 层分析;对于杀妻之后藏尸十一年的卢浩文,冯博士从其言 “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进 行分析,从而为犯罪人的变态人格做出“确诊”。
 
  犯罪如同一把刀子,锋利地将社会切出一个横断面来,让我们看到社会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如何应对犯罪、预 防犯罪,既是公安、法律工作者面对的严酷现实,又是全社 会都应参与解决、进行综合治理的大课题。我们编着《歧路 人生》一书,希望在这项事业中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如同犯罪心理专家所述,人在早年一旦走上犯罪之路,
 
  几乎无法再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上来。一个人在不同的 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任务,一旦错过早年的人生课程将终 生难补。我们希望,我们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从“歧 路人生”的犯罪人身上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从而保证自己 的子女、学生健康成长,正常地进入社会,走向人生。每一 个有社会良心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由于青少年早年的教育 缺失,在他们进入社会后,成为犯罪行为人,以致使社会为 他们付出警力、司法过程及监管等高昂代价。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