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格的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发展的含义
 
  学习要求识记人格的含义
 
  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仅介绍较有代表性的埃里克森人 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 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 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 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 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摩,婴儿就会 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 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 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 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 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 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 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 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 或妥善的处理,那么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 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有 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 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 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 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 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 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 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 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人青春 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 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指 个体愿意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反之, 便会陷入孤独中。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本时期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繁殖。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 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 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 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本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完满感。这一阶段个体的发 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 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 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
 
  埃里克森的发展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都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第一,埃里克 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不仅考虑了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 得,而且强调了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性 格、兴趣、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埃里克 森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查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 等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第三,埃里克森的理论阐释了个体从 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 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 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 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 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 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教 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 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但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埃里克森理论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 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他把许多社会问题,如人生目标的选择确立等归结为心理发 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危机,这是否恰当;心理任务与危机跟社会矛盾之间 的关系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他并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 另一个阶段,而且该理论也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 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几个指标,将 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等三种教养模式,研究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儿 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 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 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 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 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教师 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 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 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辈群体
 
  从小学开始,儿童就开始脱离对长辈的依赖,增加了同伴交往;与同父母的关系相比, 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 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 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 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要求识记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 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产生影响都必须通过 自我意识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其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 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特点、人格特征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 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 自弃等。三是自我控制,属于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査、自我监督、 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 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 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 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 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 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调节控制能力也较 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 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 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 目标。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 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 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 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并且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