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与教学

  迁移虽然是学习中的普遍现象,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该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消除或尽量避免消极的迁移, 以促进积极迁移的产生。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要求联系实际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许多研究证明,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似性包括学习材料的相 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态度、情感以及学习中的环境线索等的相似性等。 一般而言,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 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时就容易产生 正迁移。
 
  (二)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奥苏贝尔的认知结 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并已为许多研究者认可。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 用主要有: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 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例如,物理学专家在学习物理学上的新发 现会比学习物理的初学者要容易得多。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
 
  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 越差。例如,数学学习优秀者数学认知结构合理性要好于数学学习不良者,因此他们学习 新的数学知识要比数学学习不良者要快得多。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 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 的有效途径。
 
  (三)学习的定势
 
  学习的定势泛指以特殊的方式进行学习或作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有时也称为 心向。定势的形成往往是源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 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定势使个体在认识方面和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 的方式进行反应,使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 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 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 的心理背景。
 
  陆钦斯(1942)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 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量杯容量及要量的水量如下。实验组和控制组开 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的题目,而控制组只做 7-11题(表5-1)。
 
  结果发现,实验组由于先进行了一定的练习,并发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即D=B—A 一 2C,就形成了定势,直接将三杯方法迁移到后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后面解题的速度 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定势具有积极影响。但是,定势同时又阻 碍、限制了其他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D=A—C或D=A+C的应用。
 
  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 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 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巳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 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迁移的产生。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錄学习要求理解并运用敎学中促进迁移的方法
 
  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如果教学的效果能够使学生从一种课程最大限度 地迁移到其他课程,或者从学校生活迁移到社会生活,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是事半功倍的。 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精选教材
 
  教师并不是把一门学科的全部内容都教给学生,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要想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教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而每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 性,迁移价值较大。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中就省时省力;如果 编排不好,迁移的效果就小。从学习迁移规律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来看,编排教材要做 到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 的逻辑关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 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 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连接点、连接线,这既有助于了 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 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 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教学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方面,即先学什 么,后学什么,学习的先后程序要确定。二是微观方面,即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 的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点、重点,结合本班学生的智力特点、知识程序,把那些具有 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 内容突出出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与 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 何等。
 
  为了促进学习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 学内容突出出来。
 
  本章总结
 
  1.学习迁移概述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可以从不同角度 对学习迁移进行分类;学习迁移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首先,迁移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 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 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共同要素说认为,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则 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都有迁移现象发生;概括化理论认为,产生迁 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学习中通过概括产生了类化的原理;关系转换说认为实现迁移 的根本条件是“顿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必 然包括迁移;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包括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和 原有知识的稳定性;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认为,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 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这一迁移理论是共同要素说的现代化。
 
  3.学习迁移与教学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 定势等;促进迁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