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学习要求 识记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一)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 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们讨论创造性思维时,首先要讲明什么是创造性。总的来说,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对于创造性,人们往 往从作品、个性特质和过程三方面来考虑的。
 
  从作品方面看,一项作品(产物)具有新颖性,且在一定范围内有用,便可成为具有创 造性的产品。狭义上,个体产生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物,这种产物就 是创造性产物,这种个人历史上的首创是一种类创造。从广义角度来看,个体获得历史上 前所未有的、有社会价值的独特成就,这种成就也是创造性产物,是一种真创造。
 
  从个性特质方面看,创造性或者创造力常被用来形容创制作品的人,一般来说,具有 创造性的个体具有这样三种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对外界的感知非常敏锐,善于发现问 题;协同能力,能将看似分离的各个部分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有用的整体;捕捉机遇的能 力,能捕捉意外收获。
 
  从过程方面看,创造性是创作者创造产品如画画、发明、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等 的技能或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总是和创造性思维过程联系在一起,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创 造性的核心,只有了解了创造过程以及创造者所运用的正确方法和思维活动方式,才能深 人了解创造活动,才能有利于我们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产生更多的创造性的作品。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 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相对,再造性思维是重复过去在 类似情境中学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 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答。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一些心理学家将创造性思维与发散式思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创造性思维与发散式 思维具有许多相同特点,但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发散性思维,而是发散式思维和聚 合式思维的统一,其通常更多地或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目前倾向于发散式思维的基本 特征来代表创造性。有研究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 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吉尔福特把思维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①用词的流畅 性,指一定时间内能产生含有规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汇量的多少;②联想的流畅性, 指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够从一个指定的词当中产生同义词(或反义词)数量的多少;③表达 的流畅性,指按照句子结构要求能够排列词汇的数量的多少;④观念的流畅性,即能够在 限定时间内产生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的多少,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答案的多少。前三种 流畅必须依靠语言,后一种既可借助语言也可借助动作。
 
  2.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如,让被试尽可能举 出报纸的用途,他会产生“学习”、“包东西”、“当坐垫”“折玩具”、“剪成碎片扬着玩”、“裹在 身上取暖”、“用来引火”等各种各样的不同方向的答案。富有创造力的人思维比一般人的 思维出现的想法散布的方面广,范围大,而缺乏创造力者通常只想到一个方面而缺乏灵 活性。
 
  3.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 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个人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 常的、超越其他人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越新奇独特,其独创性也 越高。
 
  还有学者认为灵感状态也是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特征。所谓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 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人在以全部精力 集中去解决思考中的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促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任何创造性 思维,都离不开灵感。例如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有机化学中碳氢化合物苯的分 子结构时,他先是因苦思不得其解而停止思考,面对火炉打起瞌睡来。在睡梦中,他看见 很多碳氢的原子排成很多圆圈在他的面前跳动不已。其中一个圆圈突然飞临他的眼前, 像一道光,把他惊醒。梦中原子排成的圆圈,使他获得灵感而发现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图9-3)。灵感的闪现之所以能使人“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这是因为它能够 给人带来一种超常状态的心理压力和思维能力。这种压力和能力常常是科学研究和艺术 成就降生的动力。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学习要求 理解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理解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一)环境
 
  创造性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家庭的气氛以及学校和整个社 会的文化导向都对创造性产生影响,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 家庭教育过分严格、家长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性就差;反之如果家庭气氛比较 民主,家长注重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情况就会好得多。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对一些科学界 精英进行调査,结果发现,一些比较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其中有些人童年 期间缺少家庭和谐和父母的爱抚。此外,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一般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
 
  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表达不 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等,那么这样的学校教育也会促进创造性的培养。
 
  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社会规 范,因循守旧,个体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创造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性的成 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差异,对创造性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力
 
  创造性与智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归 结为以下四点。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髙创造性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总之,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可以认为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线性关系还表明,创造性还会有一些智力测验所没有测出的智慧品 质。正是由于这些品质的参与,才实现单纯智力所无法完成的创造。
 
  (三)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具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具有一些相 应的人格特征与品质。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1.诙谐、幽默
 
  即使面对困难和严肃的问题时,高创造性的人也能表现较多的幽默。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对工作有热忱,有决心,即使遇到困难、或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情境,他们也能坚持, 并乐在其中。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承认矛盾,对无结构的问题或错综复杂的问题、对那些违反“常识”的假设和观念都能 够坦然接受,反对以武断、虚假、简化等草率的方式处理复杂或矛盾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挫折忍受力,愿意付出无报酬的代价,去从事无法预期的工作。
 
  4.喜欢幻想
 
  在日常生活中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梦想,但能够自由地往返于现实与幻想之间》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不断地提出问题,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喜欢猎奇,喜欢尝试新奇的方法来探究问题,不 怕失败。
 
  6.具有独立性
 
  高创造性的人常常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不落俗套。
 
  7.有毅力
 
  高创造性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目标专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此外,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还有: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有高度责任感,有勤 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强,不怕错误和失败, 善于在挫折面前进行自我调整等。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习要求 结合实例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创造 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 理自由”。如果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就不会产生危机感和受批评的恐惧,也就不必 为自己的创造意识而设防。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认知 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者共同的努力。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 事,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 机会。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如实行选修课制度,让学 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 象思维的培养;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对学校的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真正有利于人才选拔,选 拔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学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可对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进行适 当的改革。如在学业测试中,可以增加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创造性高低与人格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从个性出发来培养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好奇心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
 
  活动的进行。对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惧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有时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 去尝试,从而失去发展创造性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 励学生大胆进行一些尝试和冒险。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 他。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弓I导学生尝 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 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同时,采取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非逻辑思维都起着重要作用,它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进行想象,对答案不必拘泥于常规,并尽 量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来辅 助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从而使学生头脑中的表 象更为鲜明、完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弓丨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 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 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另外鼓励学生 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也是提供榜样的一个很好的渠道,通过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使学生 产生模仿尝试的欲望,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同时,教师也应注意自身的榜样作 用,通过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切实体验到创造性活动的魅力。
 
  另外,父母与教师还应正确运用评价机制。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 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之间 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儿童也非常重视父母对其的 评价。因此,父母及教师应慎用评价手段,使自己的评价有利于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 发展。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可以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与方法扩散等。
 
  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比如,尽 可能地多说出一张白纸的用途。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 结构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尽可能地多画出包含正方形结构的东西。形态扩散即以事物 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尽可 能地想出各种有香味的东西。方法扩散即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法为扩散 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尽可能地说出用“跳”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事情。
 
  2.推测与假设训练
 
  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灵活应对,如,让学生观看一段没有结局的视频,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还可以让学 生进行各种假设、想象,比如“假设你是老师,你怎么教学生”等。
 
  3.自我设计训练
 
  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 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小玩具、贺卡等。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 成自己的设计。
 
  4.头脑风暴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具体应用此方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 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 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 集体讨论,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
 
  关于创造性培养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创 造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但是一味的只强调创造性训练,脱离甚至 是取代课堂教学也是不可取的。许多研究证明,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本章总结
 
  1.问题解决概述     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 克服的情境。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 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具有三个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明确问题,提出假设以及检验假设四个阶 段。问题的解决受到问题情境、人的认知结构、定势、功能固着等因素的影响。
 
  2.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或特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智力和个性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途径创 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以及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等。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