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规范的含义,建立积极群体规范的方法

  1.群体规范的含义、分类和形成阶段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 范。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考试不作弊”等学 生守则、课堂公约等。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 理因素的制约,如“不许向老师告密,讲信用,不赖皮”等。
 
  美国专家谢里夫使用游动现象研究了群体标准形成的过程。他以哥伦比亚大学、纽 约大学的一些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单个地或以二三人的群体参加实验。房间是全黑的, 透过前方的金属箱的小孔可以看到一个小光点。他对被试说:当房间全黑下来时,我就给 一个信号,先说预备,然后给你们一个光点。过了短暂的时间以后,光点开始运动。你们 一看光点运动就按这个键。几秒之后,光点消失。告诉我光点运动的距离,要使你的判断 尽可能地准确。谢里夫的实验发现,每人一旦形成知觉模式,就始终认为光点是按那个距 离来回运动,人们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会建立自己的标准。当一个被试形成了自己 的标准并面对他人不一致的标准时,谢里夫发现个体通过相互的影响而确立了一个标准, 同时群体中形成的这一标准是相当牢固的,然后每个个体都调整自己的标准去适应群体 标准,并不回复到群体测试之前各人所具有的水平,而是聚集于群体标准的附近。由此看 来,群体建立的标准比个人在这一特殊情境里的知觉更有力量。
 
  谢里夫的研究表明,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 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 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2.从众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从谢里夫的实验也能看出,群体规范的形成是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因素影响的。因 为群体在讨论时,一个人会受到其他人意见的暗示,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或者少数人在大 多数意见的压力下,为了避免自己被孤立而受到其他成员的另眼相看,而产生顺从,模仿 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看法。正是这种一致性的意见,保障着群 体活动的共同性。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 行为,这就是从众。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 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二是个人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 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 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帮助学生形成良 好的规范。
 
  3.建立积极群体规范的方法
 
  要建立并维持积极的群体规范要抓住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达成对班规的共识,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同时,规定保证措 施、组织落实和奖惩办法等。
 
  (2)班干部以身作则,并形成积极分子队伍。当群体中有20%的人采取一致行动时, 就会形成一定的群体压力,从而出现从众效应。
 
  (3)要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如果已经存在,要予以纠正。在实际生活中,约 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往往比正式的规章制度对成员更具有约束力,所以当正式规范与非 正式规范不一致时,学生很容易按照非正式规范去操作。例如,虽然学校规定,每天第一 次见到教师时,学生要向教师问好,但是,某些学生认为这样做是讨好教师,他们不这样 做,而且取笑这样做的其他人;原来问好的一些学生因为怕受讥讽,也就不向老师问好。 于是,不向老师问好就成了非正式规范,并且取代了正式规范。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