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原理 第五章 我们栽在了哪些心理规律上---世界如此险恶,

陷入“心理动物”的状态,被心理保护像幽灵一样攫住,虽然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件挺伟大的事情(比如宗教极端分子、政治狂热分子,以及“脑残粉”),但残酷的后果是:我们失去了一系列本来就有的能力,或者,它让我们不具备某些可以用来安身立命、追求幸福和成功的能力。

关于这些能力可以列举出一个很长的清单。在下面,我只列举出了其中五种常见,又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能力,更确切地说,是失去这五种能力的表现。

很多人平时就栽在失去了这些能力,或不具备这些能力上。我们失去或不具备的其他一些能力,当然也很重要。但我在本章就无法一一讲了,只是在后面会有所提及和剖析。

表现一:无法洞察自己正在犯下愚蠢的错误

1、看到了恐惧,我们就应该跳出来,而不是任由它驱使

一个人干了一件蠢事,并没有什么奥秘,其中的一个原因无非是:他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在心理上真正是什么意思,也看不见它的后果0

有一个做外贸生意的老板曾经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和我有一面之交,请教我:该如何说服一个“自我中心主义”的人?

他说,手下一个部门经理在报关时让他损失了十几万元,但一直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推到客观原因上,表现得很自我。

老板强调,这点损失倒没什么,但他很担心,部门经理的态度,以后会不会让他继续犯错?

我马上明白了这个老板的意思:想让部门经理走人,但还需要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的心理(不是头脑),以便做出艰难的决定。而我,似乎可以给他一个理由。

我 拒绝就此发表评论,这也不是我关心的问题。我问老板,这个部门经理当初是怎么进公司的,他是不是有什么背景?老板回答我说,当初是一朋友推荐过来的,也挺 有才能的,平时自我感觉挺良好,没听说有什么背景,女朋友也不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也是在职场上做一个办公室白领,而且,他们好像还没有买房。

我全明白了:这位兄弟,真是犯傻了!

既然把事情搞砸了,无论是不是他干的,作为负责人,起码要承担责任,向老板表达一下歉意、检讨。作为朋友推荐过来的人,并且还有点才能,老板当然会原谅他。

但自我感觉良好和恐惧把他害了。

他 把“我有能力”太当一回事了,搞成一种很夸张的“自我”,似乎能力被怀疑、被否定,在心理上就要了他的命。因此,损失十几万元,他心里面似乎想象着别人一 定在取笑自己,而老板找他说话,似乎也是对他的价值的致命一击。他忘记该做的是什么了,而只是盲目地在心理上保护自己,把责任推出去,自己的能力,在心理 上似乎就没什么可怀疑的了。

他根本就没有洞察到,当他推责任的时候,是为了安慰、保护那个靠“我有能力”填充起来的自我,看不到自己这样做,会传递给别人什么样的信息。

真相还不止这一点。

要看到,他玩“跟我没半毛钱关系”的Pose,并不是为了激怒老板,从而离开公司。事实上,他对于离开公司还有恐惧。但具有讽刺性的是,他用来治疗离开公司的恐惧的药方,恰恰让别人产生了把他扫地出门的想法!

可以想象一下:损失十几万元,他立刻在心理上进行这样的推理:“啊?那么多?这个错误够大的,老板肯定很不爽,肯定要叫我走人,怎么办?我不能说是我的问题,不能!要不然老板就叫我走了。嗯,都是别人的问题,是客观原因!就这么说!”

他看到了自己的恐惧,但陷进去了,也只看到自己的恐惧,因此没有看到,这样的言行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不由得想说一下。其实,在我们说什么、做什么时,同时就洞察到它是什么意思,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洞察力。毕竟,它们不是无缘无故的。你都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岂不很盲目?

只是,心理保护管不了那么多,就像弗洛伊德老师所说的“本我”一样,它只追求自己的满足。在它启动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和心理的功能,基本上已经报废了一部分,因此失去了对行为的观察和控制。

表现二:即使知道自己正在犯错也不阻止,或干脆一错再错

2、一错再错,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

部门经理在推卸责任的时候,并不明白自己是在做什么。但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并不阻止自己去干蠢事,甚至一错再错。这又如何解释?

我的回答是:第一,他在内心深处,压根就想犯错,以便惩罚自己!

请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人男A,深深地爱上了一个人女B,但由于家庭的激烈反对,终于失恋了。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就此“堕落”,指天骂地,胡吃海喝,把工作以及人际关系都搞得一团糟?

为什么?因为他痛恨自己的懦弱!让自己混得非常烂,就是在惩罚自己。这么玩,一个人还会在哪一天醒来,根本不用太担心,因为他只是在心理上保护自己一下,让自己好受一些。情绪冷却了,也就意识到荒谬了。

但有的人,在心理保护的控制下,一玩就很难收手了,宁愿一错再错。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也不复杂。这样的人在干了一件愚蠢的错事时,突然天才地想象、感觉到有无数目光在盯着他,嘲笑他。他一错再错就是为了回击这种目光!因为当他有意识地再犯一次错,在心理上,此前的错误就合理化了,而这次也已经不是犯错,而是为面子和尊严而战!

如果你还不理解,让我们想象一下:为什么有的小孩不幸沾上一点坏习气时,家长管得越粗暴,他越叛逆,反而使劲去学坏?

正确的解释是:这是一种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败坏自己的方式对家长的报复!

也 许小孩刚沾上坏习气时,只是好奇。但是,家长的粗暴管教,却威胁到了他固执地要维护其独立性的“自我”,这样的“自我”很受伤。因此,“叛逆”既是维护自 我独立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报复家长的方式,因为他构成了家长“自我”的重要一部分,他越学坏,在心理上,自己此前做的事就越正确,家长就越受刺激和伤 心。

一错再错,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小孩真的对那些坏的东西那么有瘾,而是为了做给自己和家长看的!

3、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们的光就是心理分析

在这里,我想暂时在小孩的问题上停留一下,因为现在的小孩确实不好教育了。加上“狼爸”“虎妈”“鹰爸”“羊爸”“苦修爹”之类在家教江湖里呼风唤雨,争论不小,一时还真让人无所适从。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请仔细看一下吧,如果你还没结婚,那有点“知识储备”也挺好的。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们的光就是心理分析。下面,让我们用它来照亮一下小孩的心理世界。

4、如果你要让一个人知道有些事情是他不能做的,那么,请从一开始就让他知道他要得到某些东西并不理所当然。

一 个小孩自从降生于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了心理上的诞生和成长。一开始,妈妈的世界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在心理上完全生存在妈妈那儿。因此妈妈的存在,以及母 爱非常重要,不看到妈妈,缺乏母爱,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长就会受到阻碍。相形之下,在这段时期,爸爸是否存在倒不太重要。

但我当然不是暗示爸爸在不在无所谓。

在小孩三四岁时,自我发育得快了。这个自我的成长要健全,既需要母爱,也需要父亲的力量,缺了任何一方,或任何一方显得过度,其心理都有缺陷,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他七八岁以后。

而从七八岁开始,他更多地面对着父母亲以外的世界,更需要父亲的力量,母亲的存在和母爱变得次要。

小孩到了十三四岁以后,自我开始有独立倾向了。而要独立,在心理上就不需要父母再罩着他,他要摆脱父母的保护和控制。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叛逆。这个时候,父母对于他来说,在心理上就不太重要了。

我们能够看到“狼爸”“虎妈”为什么能够成功地管住孩子了。因为他们在小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这样管了,而且始终如一。

在小孩还很小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绝对权威的伟岸形象植入了小孩的“自我”,以至小孩在以后的成长中,心里就一直有这么一个让他敬畏的权威盯着,在这个权威面前,他是多么的弱小。

产生的就是这样的心理后果:既然无法反抗,我就说服自己,这个权威这样管我是对的——而且,我说服自己,最好不要让我知道,否则我觉得我会痛苦地挣扎,它出现的最正确方式,就是一种我意识不到的心理语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受虐狂”心理。

而“狼爸”“虎妈”们——请恕我直言,无论如何标榜自己,都多少有一点“施虐狂”的特征。

我不想对“狼爸”“虎妈”们教育方式的成败做出什么评价。但我必须指出它的心理后果:这样教育出来的小孩,往往心理弱小,心理上固着在了让某个权威罩着的阶段,独立应对这个险恶世界的能力较弱。要从权威那儿解放出来,找到独立的自我,没有一番剧烈的挣扎是做不到的。

如果一定要我就教育方式给出建议的话,那么,我并不完全摒弃“狼爸”“虎妈”们玩的那一套。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以后无法无天,那么,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树立父母的权威是绝对必要的。

就是说,当他在地上打滚撒泼的时候,当他无理地要这样要那样的时候,请从一开始(注意这个词!)就不要纵容,而是不惜以武力为后盾,坚决制止。

就是说,你有必要让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他绝不是理所当然地可以得到某些东西的。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孩的自我如果渗入了这样的内容,他将对自己有所控制,对某些东西有所敬畏。

所有对小孩的狠劲到此为止。剩下的,是你对他的“言传身教”,以及对他独立性的尊重。我能够给出的建议也到此为止。

现在我们回看一下,假设“狼爸”“虎妈”们是在小孩五六岁以后才对小孩如狼似虎,还镇得住吗?从力量的方面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在心理上只有两个后果:或者,他们终生生活在心理创伤的阴影中;或者,他们要报复!

5、女儿懂道德、有修养,是母亲教出来的;儿子有力量、聪明,是父亲示范出来的

到了看一下“羊爸”所谓“成功”秘诀的时候了。

和很多人想象的可能不一样,“羊爸”不只是发挥了平等主义和不干涉主义的伟大精神,更主要的是破除了父母和子女的身份界限,在情感上和儿女打成一片,把家营造成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如兄弟姐妹”的共产主义乐园。

看上去很美,很其乐融融对不对?但我不得不说,这样做在心理上是失败的。

请想一下,当父母,尤其是父亲和女儿的关系,变成了朋友、玩伴的关系后,在心理上会有什么后果?

最原始的爱和安全感缺失啊!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爱、得到安全感,而它们的前提,就是在心理上、行为上不能破坏“父母-子女”的关系。“羊爸”破坏了这一关系。他的女儿得到的,其实只是友情而已。但友情本来不应该是父母给的!

如果父母给的是友情,而不是爱和安全感,一定会有这样的后果:子女一开始就活在人际关系的虚假之中!他们会追求一种装的氛围,然后把它看成是真实。

说到这儿,我们展开天才的想象——如果“羊爸”教育的是儿子呢?

答案可能让人恐惧:这样的儿子,在心理上会变成一个女人!

原理一点都不深奥,就是一个男孩或女孩在自我开始发育成长时,他们需要从父亲、母亲那儿得到什么。

男孩需要得到什么?从母亲那儿得到爱和安全感,从父亲那儿得到力量感。而女孩呢,对力量感要求不高,主要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爱和安全感。所以,如果父亲扮演一个小男人的角色,和他像是一个玩伴,这样的一个男孩,在心理上很难成为一个男子汉。

做一个父亲,可以不在女儿面前扮演一个理性的、权威形象的男人,但在儿子面前一定要!

我们继续换一个问题:如果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互换呢?也就是说,母亲非常有力量、权威,是一个“严母”;而父亲则非常软弱,是一个“慈父”,在孩子的心理上会发生什么?

我想说,这种情况,对于儿子来说,就是一个悲剧了,他会变成一个缺乏安全感,缺乏力量的小男人,懦弱、恐惧,容易成为受虐狂。

对于女儿,也不是什么好事。她会继承老妈的优秀传统,甚至更出色,你在生活、工作中所见到的很多泼妇、脾气暴躁、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和施虐倾向的女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女儿懂道德、有修养,是母亲教出来的;儿子有力量、聪明,是父亲示范出来的!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苦修爹”。我对他表示祝贺,因为他对孩子的这种“同甘共苦”的训练,年龄段选得很好,是在孩子9岁的时候。这种训练在12岁之前都是有效的。

但假如孩子已经十三四岁甚至更大一些了呢?我不得不提醒一下:想当一个“苦修爹”,除非你拿出让孩子觉得他和别人比可以引以为傲的东西,否则,已经受到社会价值排序影响的孩子说不定不仅不会懂得吃苦的意义,还可能会受到刺激。

“社会价值排序”是什么意思,它的社会心理机制又是如何运作的,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的重点内容,在这里我就不再讲了,我假定你已经明白了它的意思。

基于此,我强烈建议白领和公务员同志们去做一个“苦修爹”!

在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已经停留太久了,让我们先打住,在后面的章节涉及的时候再进入孩子的心理世界。

表现三:破译不了别人内心的语言

6、当一个人被怀疑干了一件坏事时,要成功地消除怀疑,所出示的证据,在说服力上一定要强于怀疑出示的证据。

如果我们有破译别人内心语言的能力的话,这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因陷入心理动物的状态失去了,或不具备呢?我将表示非常遗憾。

关于这个能力,在这一节里我先预热一下。

一个人的表情、姿态背后,往往就是他内心的语言。

而他的穿着也往往就是内心语言的外露,或让别人认为他想说什么。

还有,嘴巴里说的话,同样可能是内心语言的传达,或者是包装,或者是否认,但总可破译!

我想请问:当一个人被指控涉嫌强奸时,如果他在法庭上穿着很酷的短袖花纹衬衫,看起来雄性激素发达,一脸猥琐、轻浮,在人们眼里,这会是什么意思?

还是我来回答吧。如果他是这样玩的,那就等于对法官和所有人说:“是的,关于我强奸的指控都是真的,你看我多么像一个强奸犯!”

人类在心理上是非常好“先入为主”这一口的。当一个人被指控强奸时,就会有一个关于强奸的“事实”储存在人们大脑中,期待得到证实或证伪。而对证实的心理期待,远强于对证伪的心理期待!

就是说,人们在心理上,更期待一个人“强奸”的“事实”得到确认,而对证伪他“强奸”则有所抵触。

这真的很残酷,而且也不公平,但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因 为,如果一个人被指控干了一件什么坏事,这件坏事的各种信息马上构成一个模糊的图像成为人们大脑里的表象。同时,它在心理上激起了人们的道德情感,为了想 象自己是一个好人,并在别人面前具有道德优势、心理优势,人们在心理上就愿意接受涌入头脑里的这个表象,并期待它被证实是真的。

如果一个人被认为干了一件好事呢?呵呵,情况就相反了。当然,政治和商业的造神运动,并引发了偶像崇拜的情况除外,因为它们利用的,是另外的社会心理机制。

所以,我请大家记住这一点:当一个人被指控和怀疑干了一件坏事时,要成功地否认各种指控,消除怀疑,所出示的证据,在说服力上一定要强于指控和怀疑出示的证据!

因为,只有你的证据足够强,才能作为新的、更清晰的图像进入人们的大脑,驱逐原来储存在人们大脑里关于那件坏事的表象,并使他们在心理上认可,除非已经进入妄想状态,否则肯定无法坚持原来的期待了。

而从博弈上来说,在别人已经有你干坏事的表象时,如果你在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居然主动来迎合人们的这个表象,我只能表示无语。

好莱坞明星梅尔?吉布森同学就干过这样的蠢事。他因涉嫌家暴案上过法庭,虽然穿着黑色西装,却将白色衬衫的领子摊在外边,一副傲慢而无所谓的恶俗形象,等于说“我就打了,又怎么样”,他喜欢把自己推到一个不利的位置,自然谁也拦不住。

7、当我们知道一种东西是怎么失去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把持住它

如果你一点也没有识破别人内心语言的能力,我建议直接跳到本书第三部分去看,有点印象后,再返回来。

但我想每个人多少是具备一些的。在这里,要问的是:这种能力是如何失去的?又如何具备它?

知道是怎么失去的,才可能一直把持住它!

而如果我们在头脑和心理上敏锐一些,从一系列的蛛丝马迹中,透过各种假象,“听”到一个人心里真正说的和想说的是什么,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

假设你突然处于困难之中,向一个所谓的朋友借钱,他面露难色:“我手头正好没多少钱了,你看……”你觉得还听不懂他真正说的是什么,还需要再说下去吗?

如果你真的听不懂,不仅仅是社会经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在借钱的那一瞬间,已经完全陷在“我好想从他那儿借到钱啊”的希望、焦虑里了。你心里愿意相信他答应借钱给你,害怕他拒绝的事情发生,因此,你根本就不会去解读他说这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而只想着让他答应你!

而把他的话翻译成内心语言就是:“不好意思,我不想借给你,为了不得罪你,也让大家表面上都有点面子,我只能这样说。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吧?不必再说了,去找别人吧。”

要听懂这类内心语言,是非常简单的,把持住自己的希望、焦虑即可。

当然,一个人的内心语言,如果都那么容易被我们听懂那就好了。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听不懂一个人的内心语言,还在于无法分析语言和心理的关系,在捕捉信息并迅速解读上非常迟钝。而这,就需要进行心理分析的训练。

比如,微博上偶有“直播自杀”的事件发生,结果当然是绝大多数都没有死成。当一个人把自己要“自杀”直播出来,排除炒作的那类,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呢?

破译一下他的内心语言就是:“我太痛苦了,看来只有死才能解脱。但我真不想死啊,你们快来安慰我,快来阻止我吧!这样,我就感觉到没有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还有那么多人关心我,我还是重要的,我有理由不死了!”

我想,你应该懂了:对于这人,你要给他一个不死的理由,而绝不能刺激他。

我个人对于那些当别人要跳楼时在下面喊“快跳啊”,当别人说要自杀时喊“快死啊,你怎么还不死啊”的人,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极大的愤慨!

8、当我们觉得一个人有点“怪”的时候,接着要想的是: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

听不懂别人的内心语言,我们有时候就无法对别人的期待、暗示做出正确、有效的回应。而如果他向我们发出的,是求助信息呢?

有一个记者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男人在外装得很严肃,回到家里却喜欢向母亲或老婆撒娇?

好像可以有这样的解释:这个男人从小撒娇时没有一次撒个够,因此长大后要寻找补偿;或者,他可能有某种特殊癖好,想要扮演一个小女孩的角色。我要说,不是这样子的。

真相是:他太累太累了。

请想象一下吧:一个心理不够强大的男人在外面打拼,为了在心理上、利益上保护自己,随时要装,是不是很累?而回到家,由于要承担着男人的角色,而且已经是大人,不可能向母亲、老婆抱怨或倾诉自己很累。

但一直这样,一个人是要崩溃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不崩溃吗?有,他无意识地采取了一种叫作“退行”,就是在心理上倒退回婴儿时代的心理保护,以撒娇来变相地表示自己很累,向母亲和老婆发出一个信号,希望得到她们的关爱。

这不是他故意要这样玩,而是无意识的,是很累后进行心理保护的结果!我真的希望,全天下的母亲和老婆,都能看到这一点。如果只是觉得他有点怪,我真的替他感到遗憾。我们不能只按自己的意思来理解别人,也应该从别人的角度来想想:他为什么这样?

表现四:在心理上自我下套

9、当我们恨别人时,至少有一半是为了掩盖对自己的恨

我们最恨骗我们的人,但多数人不明白,当我们涌起强烈的恨意时,至少有一半是为了掩盖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也骗了自己,而且直到现在都不敢面对!

一个最容易被骗的人,其实也是一个最容易自我欺骗的人——他平时越自我感觉良好,越接近“心理动物”的神圣状态,在阻止自己知道这一点上越成功。

人生最大的荒谬,莫过于我们在心理上给自己下套,还乐此不疲。

10、在自我欺骗的大道上,人最容易走得豪迈无比,义无反顾

如果一个人不敢面对自我,他被骗实在是没什么奇怪的。要追问的是:他为什么不愿意醒过来呢?

在这里,我要揭露一个惊天秘密。你可以在现实中,在微博里对号入座,看看可以描述哪些人群。

想一下,当我做出了一个判断“那里有一个人”时,我想请问:在我不是无聊地喃喃自语,而是在对你认真地说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人在那儿,我是不是有点难堪?

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

发生的是这样一个心理事件:当我说出“那里有一个人”时,为了证明我不是个睁眼瞎或弱智,从而维护我的心理生存,同时(注意这个词!)头脑也给心理结构发了一道命令:“帮我一把,在心理上否认会有‘那里没有一个人’这种事实的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做出一个判断时,因为被否认就会威胁到“自我”,具有一种“自我证明”的性质,但它确实是不能“自我证明的”,因此干这件事情,就拜托给了心理——而在维护心理生存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心理结构当然要和它保持一致。

我们平时判断错了一个东西,被人指出,之所以没有那么沮丧,是因为:a、控制了心理的发作,不让它起作用;b、可以用“人不可避免地会出错”来合理化;c、还有“我可以继续发现正确”的自信。

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在头脑上做简单的判断,而是投入了感情呢,本身就是心里想去相信什么,崇拜什么,信仰什么呢?

答案很清楚:我们开始了在心理上自我欺骗、自我下套的伟大旅程,走得豪迈无比,义无反顾。

11、神一造出来,要粉碎就难了,因为那些跪拜在神脚下的人会跟你拼命

神一造出来,要粉碎就难了,因为那些跪拜在神脚下的人会跟你拼命。

弗洛姆老师曾经拿偶像崇拜者来分析受虐狂的心理。现在,我拿一种比较另类、时尚的偶像崇拜者,即网络、微博上所说的“脑残粉”来揭示一下一个人被人忽悠,然后自我忽悠的心理机制。

注意了,“脑残粉”可不是说的广大粉丝同学。关注不是崇拜,喜欢不是崇拜,分享不是崇拜,崇拜了也不一定就是“脑残粉”。

“脑残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人群,一种心理的寄生虫。这些人,也是社会价值排序的狂热信徒。他们比谁都更容易处于心理动物的状态。

他们和偶像好像有一个契约:似乎自己不会存在,不会表达,把存在交到偶像那儿,让偶像代替自己存在;把头脑交到偶像那儿,让偶像代替自己“表达”——然后,骂人之类的事情,他们来干。

“脑 残粉”内心是没有什么价值感的,事实上,他们充满了焦虑,因此无法在心理上独自生活。但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是不是很怪?其实不怪,自我感觉良好正是要 在心理上求生,逃避那个没有价值的自我,而寄生在名人那儿,分沾了名人的价值属性,自己似乎也真的高档了,可以像一个市侩一样鄙视别人。

好,假定他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脑残粉”战士了。再假定偶像被人质疑了、揭露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你可以想象得到:他会成为伟大的炮灰!

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成为“脑残粉”后,如果偶像被质疑,他就会遇到两重心理的生存危机。

一重是:偶像一倒,寄生在偶像那儿的他在心理上就完蛋了,树倒猢狲散,他被打回了没有什么价值感的那个原形。

另 一重复杂一些,但也不难理解。他去做一个“脑残粉”,本来是去沾人家偶像的价值属性的,但如果偶像被证明是造出来的,岂不证明自我感觉良好的他就是个弱 智,被人骗了?而按照他所崇拜的社会价值排序,一个弱智的排序极低——那,不仅沾不上偶像的价值属性,自己连“头脑正常”的人都不如,这是怎样的心理后 果?

所以,他只要做了“脑残粉”,就必须维护偶像的“伟光正”。这不是他多么无私,多么有献身精神,相反,恰恰是自私,他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理生存!

有人对“脑残粉”为什么一直看不见对偶像不利的任何言行感到不解。

问题是,他敢看吗?他在心理上要保护自己啊!只有看见了他心里愿意看见的,他才安全。

所以,对于质疑者来说,你的质疑如果没有出示百分之百的证据,以至于“脑残粉”要否认就得承认自己是个神经病,那根本就不要妄想“唤醒”他们。

“脑残粉”的最大悲剧,其实是想寄生在偶像那儿时,把自己的尊严、价值也一并押了上去。这就是他和我们很多人的根本区别,我们在做别人粉丝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也不会把自己弄成这样。

所以,他必须不停地对偶像下注。这是一个在心理上不断地自我欺骗、自我下套的过程,最终输掉的,当然只是他自己。

表现五:无法澄清自己的言行

12、当我们自以为懂得很多道理时,其实我们只是在“审美”,什么都不懂

人常常自作聪明,我们好像明白很多道理。

但我要强强地问一句:事实真的如此吗?

看一下下面这段名言警句。在一些书和微博里俯拾皆是。当然,它也会被某些人挂在嘴边,一边说给自己听,一边说给别人听,以表明他具有非常深刻的人生感悟。

如果一个人因为你的钱或转化为钱的能力而尊重你、巴结你,他爱的最终是钱,不是你,你不值得高傲。如果一个人因为钱或地位而看低你,他看低的是钱和地位,也不是你,你也不值得自卑。

这段话,我们平时都知道,或别人一说我们就觉得自己也知道,有没有?还可以说出一长串经典名言,比如,某女士就有这样的“经典妙语”风行一时:

人 绝不能看轻自己,但也别太看重自己。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不会尊重别人起码也要学会自尊。一个从没有嫉妒过别人的人,是缺乏上进之心的平庸之 徒;一个从来没有被别人嫉妒过的人,是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人应痛苦地清醒着,而不应麻木地快乐着。倘若无奈,你可以“厚颜”但不能“无耻”!

这段语录够“哲理”够煽情吧?在微博上,我看到无数人奔走相告。问题是,尽管以为自己懂得这些道理,但在别人巴结我们的时候,我们仍然高傲;他们看低我们的时候,我们仍然自卑。我们不断地用某女士的语录来提醒自己,但仍然看轻自己,仍然嫉妒,仍然麻木地快乐着……这些道理好像全派不上用场,一般情况下只能用来装,表演给自己和别人看。

这些道理是不是中听不中用?

我想请问:当我们说出或欣赏这些“哲理名言”,一般是在什么时候?肯定是在我们把一些事情搞砸,碰到人生中的麻烦,或想用来安慰他人时。我们用优美而智慧的语句,告诉自己或别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感觉好像挺爽。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发生。

为什么?我们如果澄清一下它在心理上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念出这些“哲理名言”时,我们其实只是在“审美”。就是说,这些话只具有临时性地安慰我们和他人那颗受伤的心的功能,它们只是作为外在的供我们欣赏的东西出现,并没有进入我们的智力结构和心理结构!

13、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成功”,绝不是自我暗示,而是自我强迫!

有一件事让我很感动。

在清华大学给学生讲心理分析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外校的女生,大老远跑来听并问我一个问题。她已经快毕业,面临一个“毕业后工作还是考研”的选择。她说,她很想工作,但又感觉,也许读研后竞争力更大一些,尤其是她父母非常想要她考研。在这样的压力下她很矛盾,问我怎么办。

我直接给出建议吗?不能。我首先要给她澄清,她的想法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意思呢?正如我一语揭破的:她想工作,其实是对父母养自己那么多年感到愧疚,想早点报答父母——或者准确地说,她是对那么多年在父母的期待下读书,感觉有压力,想解脱出来。

也 就是说,无论是想工作还是继续读书,都不是基于她真正的兴趣。她的矛盾在于:一方面因为想摆脱父母的压力,想通过工作来解脱,但在竞争很大的情况下,对未 来又没底,存在继续读研以摆脱这种焦虑的幻想;另一方面,读研又意味着要承受父母的压力,所以又想工作。这是一个正反馈式的循环链条,陷入到这里面,痛苦 可想而知。

这就是对她的想法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的澄清。看到了这一点,就可以砸烂这个循环的心理链条走出来了。该怎么做非常清楚:读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读!

现场还有一个同学问了一个同样是和考研有关的问题。他说据说自我暗示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坚定目标,所以他一直在自我暗示“一定要考研,一定会考上”。

这是在自我暗示吗?正如一个人在干一件事时对自己说的“我一定会成功”,然后好像就更能成功而不是搞砸?不,所有这些情况都不是自我暗示,而是自我强迫!

在 心理上,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考研,一定会考上”是什么意思?这绝不是通过暗示,给自己信心、力量、“正能量”之类,而是一方面对考研成功没有把握,有怕考 不上的焦虑;另一方面,现实压力太大——而解脱这一切的,唯有想象自己可以考上。所以,在心理上,他要做的,就是强迫自己把持住,投入到这种想象里,只有 在这种自我强迫所维持的想象里,他才能获得安全感。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适度的自我强迫,即偶尔玩一下是可以的,因 为它对于目标的不坚定、懒惰、懈怠等是一种提醒。但是,如果一直这样自我强迫,一个人就会逃避现实压力、对未来有恐惧,而不是正视它们,在它们面前强大起 来。甚至,它会让一个人陷入精神上的紧张状态,搞不好会有心理问题。

14、当一个人不甘心的时候,他想到的,可能就是对自己的补偿

前面讲的是想法和语言在心理上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行为上的呢?

社会上“兽父”、老师“性侵”幼女的事似乎越来越多了。对此该怎么解释?无数浅薄的评论家扔几句“道德沦丧”以为就搞定了。但这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道德沦丧”谁都知道,只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心理的、对社会现象的表层描述。

我来残忍地捅出真相吧!

原因非常简单,这些人在一切向钱看、心理竞争恶化的今天,感觉活得很失败、很不值,而幼(处)女,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被纳入到了社会价值排序里面,“性侵”,也就是占有、掠夺幼(处)女,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补偿和对这个社会的报复!

在这里,我要继续残忍下去,再想多说一句,友情提示那些因为老公出轨、嫖娼而痛苦不已的女士,他这么干,不一定是因为花心,而可能就是对你的一种报复,对自己的一种弥补,而且不是一次就可以弥补的。

原 因很简单,无论他是否爱你(与爱无关),对和你过一辈子可能都感到有些遗憾和失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心理上他感觉越来越老,补偿自己,并进行报复的心就 越加强烈。由于出轨或嫖娼只是在心理上让他爽一下,他的弥补和报复根本就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内心里停不下来,理论上永无歇止。

所以,该怎么做,你懂的——不是和他吵,因为他内心认为你欠他的,那就以弱者、以爱的姿态出现,让他有道德压力,感觉到他欠你的!

反过来,如果是一个女人出轨,也不一定是她不爱老公,而可能是对就这样和老公过一辈子有些许失落和遗憾。出轨,即是对自己的一种弥补。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