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装13社会,博弈法则 3---世界如此险恶 你要内心强大

第六章 装13社会,博弈法则

3.装从来都是维持牛叉的必要手段

遇到挑衅,你对别人作出什么反应,往往决定了他对你的后续态度和行为。在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制造出一个强大的印象,往往是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你造成的印象一再地不利于自己时,想挽救是很难的,因为这意味着要改变他人的心理结构!

装从来都是维持牛叉的必要手段。它是一个人炫耀权力、身份、派头、光环时的“圣典”。

有人曾对“领导视察指导工作”有过形象的描述。我照抄如下,方便分析。

“领导在簇拥中来到学校,师生在准备好的状态下发言、表态,领导看宿舍、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最后走到会议室和早已做好准备等在这里的师生代表进行所谓交流。师生代表一律是念稿,领导听后作出指示。最后还少不了拍照留影。如此一番便是所谓重视教育,深入基层了。”

2011年1月,中国湖南,一个中学搞庆典,学生整齐列队,在风雨中手持花环,站立恭候领导视察讲话,时间持续一个小时。事件传开后,遭到舆论密集炮轰。

学校里这种任何成功的表演都必须有一个主题0在这类戏中,它必须做到:

(1)突出领导的身份、权力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2)显示出教师热爱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的风貌。在表演开始前,参演各方对这两点都应该有所领会,否则将影响演出效果。

这类表演参演人员众多,但分属不同的演出阵营。一个阵营是领导及其随从,另一个阵营就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术语,领导和他的随从、老师和学生分别构成了不同的“剧班”。但就整体的演出效果来说,他们同时又是同一个剧班的成员。

领导的随从,像领导本人的表情、语气、语调一样,起着传达信息、让别人辨识谁是领导的作用,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领导权力的一种表演,在配合领导表演上不存在问题。但是,老师和学生在表演前,很可能要预先进行排练。学校在挑选剧班成员时也有一定的要求,那些因为能力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可能给表演带来风险的学生,估计会被排除在演出队伍之外。

同时,学校对“舞台”的挑选也很谨慎:必须是洁净光亮的场所,而那些肮脏杂乱的地方只能成为不被观众看见的“后台”;假如领导对某些关键性的场所也要“视察”,那就必须对它们预先进行化妆处理,比如大扫除、装饰布景等。

要强调的是,在领导视察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同时有两场戏:一场是领导作为演员演出,而师生作为观众观看,此时,随从的表演、师生的表演、学校的舞台设置,并在一起构成了领导演出的背景;另一场是师生作为演员演出,而领导作为观众观看,此时,师生的演出背景,仅仅是学校的舞台设置。

看到没有,师生表演的成功对于领导太重要了。因为他们的表演越好,在领导作为演员的这场戏中,他们就越能配合领导的演出。所以,即便师生的表演非常蹩脚,或者有人穿帮,领导也会选择性地失明,不会去揭穿,因为这样做等于自我拆台。如果破坏师生们的那场戏,受设计好的情境所制约的领导的那场戏,便很难演下去。

你对别人作出什么反应,决定了他对你的后续态度和行为

我读初中时,有两个老师在我们班上的不同地位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

A老师是个男老师,长有一副威严的面孔,50多岁,上课也挺认真,但是,他在我们班的学生面前毫无师长的尊严。

他上课时,除了喜欢学习的学生外,没人拿他当回事,经常是他在台上讲他的课,下面的学生该打瞌睡的打瞌睡,该嬉笑打闹的嬉笑打闹。甚至,在他面朝黑板用粉笔写字时,还有学生拿捏成团的纸打到他背上。他猛回头发怒,却又不知道是谁打他,只能颤抖着作罢。这种局面持续了两年,一直到我们班毕业时止。

B老师是个女的,30多岁,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威严,然而,她却是我们班学生最惧怕的一个老师。上课时没有人敢打瞌睡,即使最不想听课的人,也得装着看黑板,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只要她在教室里一出现,班上同学那些调皮捣蛋的行为就自动终止。至于在她背后做鬼脸(有少数同学往往喜欢这样表演以便让大家认为他是个英雄)和拿纸团打她,就更无从说起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念头。但事实上,直到她一年后不再教我们,我都没有看到有谁敢这样做。

看起来真的很奇怪:一个威严的男老师居然被学生任意侮辱,而一个并不威严的女老师却镇住了所有的人。是因为学生有惜香怜玉之心吗?完全不是!多年以后,我对此进行了思考。

我的结论是:他们的地位之所以有如此反差,完全在于第一次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B老师一上来就以语言、动作、眼神明确地给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按照学生必须听老师的游戏规则,在课堂上她才是主人,由她说了算,学生必须知道她是谁,学生们自己又是什么身份!

而A老师却没有。我记得,A老师第一次进教室给我们上课,除了先作自我介绍以外,和他以后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上来,班长喊“起立”,然后就说今天上什么课,然后再在黑板上板书,下面的学生如何反应似乎并不在他的关注之内。今天看来,这是多么致命的错误!

很简单,他不知道,他在学生面前的所有言行都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博弈!

他可能已经预设了这一点,那就是学生应该听老师的。然而,这种师生的关系只是一种制度规定、一种社会观念,它要变成现实,就必须在彼此的互动中通过表演体现出来。他以为他是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动地尊重他、敬畏他。然而他错了。如果他表现得并没有一个老师的威严,那么,学生就会欺负他。

事实上,由于一开始存在信息不对称,学生不敢放肆,而是在他进门上课后表现得很乖。原因很简单,此时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这一信息还未被学生掌握,没有谁敢一开始就冒着风险不尊重他。学生是通过他的行为来解读并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的。

遗憾的是A老师介绍完后就直奔主题讲课,而没有花一点时间用双眼威严地扫视一下整个教室,以告诉学生他是谁,他才是这儿的老大。更致命的是,他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肯定会通过试探来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以决定对他采取何种态度。

因此,在学生开始试探他,出现不认真听课而讲话的行为时,他也没有严厉地呵斥。这等于告诉学生一个信息:其实在他上课时是可以不尊重他的。但这还没完,试探仍然在继续,而他仍然没有及时地表现出一个老师应有的威严。等到学生拿纸团打他时,他的发怒已经没有用了,因为他是个可以不尊重和捉弄的老师形象已经被学生定型,他已经沦为可以侮辱的对象。学生拿纸团打他,唯一的顾忌只是让他抓到而已。

而B老师恰恰相反。她在第一次进教室后,面无表情地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站在黑板上威严地扫视了教室几分钟,没有人敢和她对视。她等于无声地宣布:从今天开始,我就是这儿的主人,你们都必须在我面前放规矩点!她要用目光把学生任何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念头压下去。

这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不可避免地要试探她。在她讲课时,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开始挤眉弄眼地和另一个同学说话。这时她眼睛一瞪,快速地大喝一声:“坐好!”(看来她早料到会有人这样做。)那个调皮捣蛋的同学被震慑了一下,不再说话,但脸上还是一副无赖相。她快步走到这个同学面前,猛地一敲桌子,再对他断喝一声:“放规矩点,要不然你给我滚出去!”并一直怒视他,直到他垂下头去。离开这个同学的座位时,她还对整个教室的每一双眼睛瞪了一圈,每个人都噤若寒蝉。

任何对权力关系敏感的管理者都明白,只要制度给的权力不足以让他对手下的员工生杀予夺,那么,他就必须预想到这一结局,即他的权力会受到员工明里暗里的抵制和消解,迟早会有人不买他的账。所以,他一上来就必须告诉员工他是谁,绝不能拖到第二次!

遇到挑衅,你对别人作出什么反应,往往决定了他对你的后续态度和行为。在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制造出一个强大的印象,往往是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你造成的印象一再地不利于自己时,想挽救是很难的,因为这意味着要改变他人的心理结构!

用表情、姿态、动作传达信息,更能迷惑人

有时候,表演是不需要用语言的。用表情、姿态、动作传达信息,更能迷惑人。

假定你是一个上门给我修电视机的人(你也可以是修电脑的、卖东西的),在我根本不懂电视修理的情况下,你如何做才能既从我身上多敲钱,并且还让我感谢你?

你可能会说:“我一上来就把电视机的故障说得很严重(因为你不懂),并且一副热心样。这样,你就会乖乖地多掏钱,并且会以感谢对我的热心进行回报。”

主意不错。然而这样做忘记了这一点,你不是在做慈善,你和我的关系是做生意的关系!因此,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你就有防御,在心里就会警惕你是否要利用我对电视的不懂而敲诈我。所以,即使你能成功地从我这儿多敲钱,也不可能让我感谢你。另外,由于我并不知道你的专业技能,还会怀疑你的维修质量。

也就是说,你如果用语言来忽悠我,很难达到这一效果:我既被你卖了还帮你数钱。在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信任也不存在的情况下,语言无法有效地建构起忽悠我的逻辑通道,也无法为你谋取最大化利益。

那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就是针对三个问题。

(1)消除我对你的提防。

(2)“自然”地告诉我问题很严重。

(3)显出你技术精湛的样子。

想一下,在不具备电视机知识的情况下,我有方法来判断故障是否严重吗?有!那就是通过你检查故障时的表情、姿态、动作等。看准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忽悠我。

你必须做到让我能够“自然”地判断故障的严重性,以及你的技术的精湛程度。就是说,你必须成为一个“自然”地在我面前表演的演员。

你可以这样做:

(1)一上来给我修理电视机的时候,先不要和我多说话,因为此刻我正在提防你。你应该马上打开电视机,并且找机会让我在身边看。这时,你的动作、表情应该这样。

表情动作要有不同的变化(这个时候你完全成了演员,而我成了在一边看你表演的观众。正因为我的这种观众身份,我解除了提防你的心理防御,而你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演戏)。开始的时候要显出认真、自信的样子(这样可以让我相信你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我身上多敲钱);继而,在修理时,要显出困难的样子(这等于告诉我,故障很严重);最后,则是显得非常轻松(这相当于说明,你技术精湛,这么严重的故障根本就难不倒你)。

(2)从检查故障到修理完毕的整个过程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因为太长会让我怀疑你的专业能力,太短又会让我认为故障并不严重)。最成功的做法应该是视你想敲多少钱来设定时间的长短。

一旦你能“自然”地传递给我故障很严重的信息,对于这一“事实”的认定就属于我自己的认知判断了,很显然我就没有理由拒绝付给你较高的报酬。并且,面对你精湛的技术和负责的态度,我不表示几句感谢,在道德上就说不过去。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