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

  实验(experiment)指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的正式试验,是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力的工具之 一。心理学家通过仔细控制实验条件来验明因果关系。进行实验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1.直接改变你认为会影响行为的条件。
 
  2.选择两个以上被试组,除了接受你所操纵的不同实验条件外,不同组中的被试在其他各方面都是一样的。
 
  3.对条件变化是否会影响行为加以记录。
 
  检验因果关系的最好办法是进行控制实验。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想查明饥饿是否会影响 记忆,那么,首先你要有两个被试组,然后,对他们进行同样的记忆测验,区别是:一组在 饥饿时施测,另一组是在刚吃饱饭后施测。通过比较两组被试记忆的平均分数,就能证明饥饿对记忆是否有影响。
 
  由此可见,最简单的心理学实验(不论动物实验或人的实验也要包括两组被试(subject), 一组被试为实验组,另一组被试为控制组。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被试除了接受你有意改变的条件外,其他各方面均一样。这个由你有意改变或控制的条件称为自变量。
 
  变量和分组
 
  变量(variable)指能变化并且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在实验中,如果要确定因果关 系,将涉及三类变量:
 
  1.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这是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自变量的大小、范围或取值是 由实验者决定的,不依赖任何其他条件。自变量被认为是引起行为差异的可能原因。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这类变量的实验测量结果揭示自变量对行为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是通过诸如测验分数之类的操作成绩表现的。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这是实验者希望排除的一些条件,以使实验结果不受其影响。

  把这些术语用于上述有关饥饿和记忆成绩关系的实验,即可以这样表达:饥饿是自变量--我们想知道饥饿是否影响记忆;由记忆测验分数确定的记忆能力是因变量--我们想知道记忆能力是否取决于一个人的饥饿状况;所有其他可能影响记忆分数的条件都是无关变 量,包括测验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智力水平或记忆任务的难度,等等。
 
  在实验中,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被试接受自变量条件,即在饥饿条件下进行记 忆;控制组(control group)被试接受除自变量条件以外的所有其他条件。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发现边听音乐边学习效果好,即意味着有这样一个假设:音 乐可以促进学习。那么为了检验这一假设,要建立一个在音乐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验组,而控 制组是在没有音乐的条件下学习,然后,通过比较他们在同一测验中的成绩来验证你的假设。
 
  真有必要设一个控制组吗?难道仅看一看本人在有音乐的条件下是否学得更好不能 说明问题吗?
 
  没有控制组就不可能查明音乐对学习是否有影响,而控制组的存在为与实验组进行比较 提供了参照点。如果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比控制组髙,结论就是音乐可以促进学习,如果相反, 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低于控制组,结论则是音乐会干扰学习;如果两组的成绩没有差异,就可以说音乐(自变量)对学习无影响。
 
  在上面的这个实验中,测验分数是因变量。问题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音乐影响学习) 吗?对这一问题可以有另一种提法:在有音乐和无音乐条件下学习,学得的知识量是否相等?
 
  如何证明一组被试不比另一组被试更聪明?
 
  实验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但是,这可以通过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两个 组中来加以控制。随机分配(randomassignment)意味着每个被试都有相等的机会被分到实验组 或控制组,有利于保证个体差异在两个组之 间达到平衡。在上述有关音乐作用的实验中,
 
  随机分配可以通过简单地让被试扔硬币的方 式来实现,正面朝上,被试就到实验组,反面 朝上,就到控制组。即使在人数不很多的情况 下,随机分配也会使每个组中聪明的或不聪 明的被试分布大体相同。
 
  对其他的无关或外部变量必须加以控 制,使它们不影响实验结果。比如,实验持 续时间、被试性别、房间温度、实验时间和 光线强度等等,都应考虑到。但是,如何进 行控制呢? 一般做法是使除自变量以外的 其他所有条件在两个组都完全一样。当两个 组的所有条件都一样时,差别只在有无音 乐,学习效果的差别只能是由音乐引起的 (图 2-8)。
 
  原因和作用   现在我们对上面的内容 做一小结。在心理学实验中,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被试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条件,在其 他方面都是相同的。如图2-9所示,在实验 中,所有组接受的无关变量都是一样的,这 就排除了我们不感兴趣的条件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可以测量出自变量(条件变化)对 因变量(行为)的影响。在一个仔细控制的 实验中,自变量的差异是使因变量发生变 化的惟一可能原因,这样即可确定明确的 因果关系(图2-9)。
 
  现场实验
 
  实验结果与真实情境中的情况是否相符?
 
  实验室实验可以针对特定问题做特别的设计,这样虽有许多优点,但是不免具有一定程 度的人为性。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就是现场实验,把“真实世界”中的自然情境作为一个 实验室。下面我们就举例来加以说明。
 
  榜样的作用
 
  布赖恩特和特斯特想知道:在刚刚目睹他人相互帮助的情景后,人们是否更倾向于帮助 其他有困难的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在繁华的街道上停放了一辆瘪了一个车胎的福特 牌汽车,一名年轻妇女站在旁边,一个充满气的车胎靠在小汽车上。这是控制条件。经过的 2000辆汽车中,只有35辆汽车停下来帮助这名妇女换车胎。在实验条件下,在离测验地(停 放瘪了车胎的汽车处)400米外停着另外一辆汽车,一名妇女站在一旁看一名男士为她的汽车 换轮胎。结果发现,目睹过这种帮助情景的2000辆汽车中有58辆停下来帮助妇女修理汽车。
 
  心理学家们普遍把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实验视为连接实验室研究和现实生活的桥梁。你可 能曾作为被试参加过这种实验,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35个帮助者和58个帮助者之间的微小差别能否得出可靠的结论?
 
  显著性考验我们如何说明自变量是否真的引起了差异?这是一个统计问题。心理学杂 志上的论文中,几乎都包括这样的陈述:“结果在统计上达到显着水平(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如果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水平,就意味着所获得的结果在纯偶然条件下几乎不会 发生,即这种差异在偶然条件下发生的概率不会超过5%。当然,研究结果如能被重复,将更 具有说服力。
 
  要点阅读 重复实验的意义
 
  重复(replicate)在心理学实验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作为科学,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观 察或实验的可重复性,即通过重复实验证实先前结论的能力。与此相对,那些貌似科学的伪科 学(parascience)的一个主要破绽,就是实验结果不可重复。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关于植物有感 觉的说法。这一说法受到广泛报道,主要是基于多导仪专家巴克斯特(CleveBackster)进行的  “实验”(参见第13章)。
 
  巴克斯特声称自己给植物接上多导仪' 发现它们对音乐、威胁(如点燃的火柴)和其他刺 激都有反应。然而,当科学家们试图用相同的或改进的方法重复他的实验时,结果却完全相反。 他还有一大堆惊世奇谈,从金字塔的魔力到探寻月亮的神奇魔杖,在仔细研究之后.都被否定 了。
 
  心理学也曾有过不可重复的结果。但是,心理学和其他科学区别于伪科学之处,是它们的 自我修正。当一个发现不能被重复时,科学的反应是:“我们不相信这个结果了。”保持这种高 标准可能会时常有挫折感,令人灰心。在科学研究中,当新的或更好的证据出现时,就需要人 们自愿改变原有信念,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会令人非常满意。对证据的高标准和可重复性的要求 保证了科学缓慢而坚定地向着真理的方向前进。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