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事件与子人格

  完形心理治疗理论把未解决的状况或未获得满足的欲求,称之为“未解决的问题”或“未完成的事件”。在内蒙古大草原我就发现了一个很优秀的幼儿教师身上有一个受着未完成事件困扰的子人格。

  我记得那高个子的蒙古女骑士,有公主般的气质,俊俏而威严,内柔外刚,直率、泼辣和真诚,阳刚之气的背后是珍珠般的泪珠……谁能想到这么强硬的傲骨的里面,在深人骨髓之处是纤纤柔情丝丝缕缕,让我想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仍然可以找到水做的女孩。一天,我在电子邮箱里读到她的来信,因为这份邮件没有署名,差点被我删掉,可当我读到“我拿着那把破刀冲向风车时不小心从毛驴上摔下来了”,我才知道是她。

  还是在一次精神分析成长小组的活动中,我对她的评价是很标准的蒙古美女,论身材、论长相都够得上舞蹈演员和时装模特的料,不过她不爱红妆爱武装,偏偏要披上战袍、骑上战马、手握利剑冲锋陷阵。于是,她成为当仁不让的骑士,大有一女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然而,她又着实很累,一向巾帼不让须眉的她也常常唉声叹气……如果她退一步会如何呢?比如脱下战袍,扔下追求完美的宝剑,把马拴在树桩上,然后来到水边,让自已喝口水,歇口气,静静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面的美丽身影是不是更好呢?我不愿意看到她像堂吉诃德那样骑着瘦马冲向大风车。

  之所以这样评价她是因为我看她总是皱着眉头,虽然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家里她都是很优秀、很能干、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她自己却叹息活得很累,甚至想要自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么要强的她也会被病魔拉下马来,不过,信中没说她得的是什么病。于是我安慰她,许宜铭讲,病痛是上天赐的福。是病痛让你有一个人静下心来察觉和感悟人生的机缘,大梦醒来是早晨,是人生的春天,你看见太阳又一次升起,你发现是得该好好爱自己了,或许你会看到人生的第二道彩虹呢。当你爱自己时,你内心爱的储蓄槽会越来越丰满,你会更好地发自内心地与别人分享爱。

  柯云路《童话人格》里对童话《渔夫和金鱼》故事的剖析,我觉得这年轻的蒙古族女人似乎真的有一种小金鱼情结。于是,我就给她讲故事,讲蒙古公主的故事。我说,这个蒙古公主其实就是一条小金鱼,她就是那条被渔夫放生的小金鱼,那渔夫和老太婆其实是小金鱼的爸爸妈妈。你看那蒙古公主,大大的眼睛像金鱼吧?公主张开嘴巴呀圆圆的,像是小金鱼在吐水泡泡吧?公主那舞蹈演员和时装模特般的魔鬼身材是不是像小金鱼流线型的身体?有着“小金鱼情结”的女孩呀,总是努力在为父母们做着什么,希望获得父母的满意。

  从心理根源来看,这小金鱼情结是可能出于对父母报恩的思想,出于对父母的亏欠心理。如果更深人考察,或许这个美丽的蒙古公主比我们更清楚,她之所以怀有“小金鱼情结”,不是因为父母的恩惠,恰恰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羞耻感。她长大后一直力所能及地为家人做奉献,不过想在父母面前争得自己不曾得到的位置。于是蒙古公主这样想,我不断追求完美,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样父母该满意我了吧。倘若过去父母不曾喜欢自己,那么希望今天他们能够喜欢;倘若过去父母曾不满意自己,那么今天希望他们能满意;倘若父母曾经忽略自己,那么今天应该不再忽略……

  于是,这女孩比她的兄弟姐妹更殷勤地表现为大家做事,讨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欢心。于是“小金鱼情结”成为这蒙古公主的强大心理动力。当然了,父母开始并不是很领情,于是,公主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讨好父母,希望父母满意,希望自己越做越好,在父母没意识到她是最好的孩子前,她可以忍辱负重地一直做下去。她真的很累,我们让她选择放弃好吗?别再讨好他人了,把悄悄从指间溜走的快乐还给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来吧!

  事实上,我们几乎所有的模式,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我们三岁以前就已经被我们自己接受了。我们那时所接受的对我们自己的信念,以及对生活的信念,造就了我们后来的经历。那时候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也就是日后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这就是新精神分析所说的客体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就是自己那个三岁的小孩。也许小时的自己不被重视,心里不服,今天才要做给人家看,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放下这个“未完成事件”的沉重包衹吧,活出自己,爱自己,随己所愿而不是看别人脸色,就是一份全新的生活,一个全新的生命的呈现。

  视自己为髙贵的蒙古公主吧,而不是奴仆,当然了,你的骨子里仍然有斗士精神,生活中依然可以表现骑士风采,只是对工作不要太抓狂,让自己享受天真少女和流浪者般的自由情怀,愿意为他人做出奉献,但绝不做那个惟恐惟诺的小金鱼。有人说,过去的种种不要像外科手术一样把它割除掉,要保留它接受它,再加人新的经验、新的东西去美化它,心理才能平衡。转变身份后的“小金鱼”会更年轻、更妩媚、更开心、更快乐……让我们拭目以待。每个人原本俱足幸福成功以及快乐的资源,经常清点你的资源、接纳你的资源、掌控你的资源吧。

  思想和观念就像天上的云,忽而聚集忽又消散;你的心情亦如变幻的天空有时澄明如镜,有时浮云万里,有时静,有时风雨雷鸣。那个躲在面具后观察你的思想、态度、信念并指挥你心智活动的方向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灵魂的你。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的同义词是原型,指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在荣格的心理学著述中,原型仅仅是人类心灵中一些先天的倾向或可能性,这些倾向或可能性一旦被触发,就能够以特殊的形态和意义表达出来。荣格认为“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他也曾确定和描述过几十种不同原型,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些原型都有发展成为相应子人格的可能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娅•美乐蒂认为,一个孩子是带着两个问题来到人世间的:一个是“我是谁?”一个是“我要如何活下去?”而孩子也会花一生的时间努力来完成这两门功课。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子人格了解多少呢?一次培训课上,老师在一张白纸上涂了一个很大的黑点,然后挂在讲台上,接着老师请一位学员闭着眼睛上台,面部紧贴着涂黑的原点,让他睁开眼睛。老师问:“你看见了什么?”他说:“黑黑的,什么也没有。”老师请他退后一步,再问:“你看到了什么?”他回答:“我看到了黑点,还有黑点周围的白色部分。”老师请他再向后退三步,问他:“这次又看到了什么?”他回答:“看到了黑点、白纸、讲台和你。”最后一次,老师请他站到讲台的对面,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他高声回答:“我看到黑点、白纸、黑板、讲台、您本人,还有所有的同学。”

  这个在培训课上经常用到的小插曲叫“盲点”实验。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盲点”存在,这些“盲点”的存在,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叫人看不清“真相”;也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盲点”来源于我们生命内部,源自生命成长过程里的伤害、重要刺激、意外事件的体验等留在我们心灵上的“印痕”。

  就我们对自身诸多子人格的认识而言也是这样,更多时候,我们都在扮演盲人摸象的角色。让我们重新温习这个故事,现在就感受一下盲人摸象带给我们的启示。那是一群探索欲很强的盲人,他们想要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于是,大家轮流抚摸着一头大象,他们摸得很认真。有一个人在摸了大象肚子后说:“象的样子像一堵墙。”又有人摸到耳朵说:“象的外形似一把扇子。”另一个人摸到腿说:“象好像一根柱子。”有人又摸到鼻子说:“象好像一根管子。”读到这里,虽然你不会像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那样忍俊不禁,相信你依然会在心里笑话那些盲人的愚蠢。其实,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何曾不似盲人摸象般自以为是,而又真的不知所云为何物啊。为了能清楚明了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人们的心理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