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英雄的原型

  我们的生命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按照我们有意或无意所遵循的故事情节或蓝图而生活,这样的情结或蓝图就构成了一系列生活原型。荣格指出,原型是人类心灵中深刻固着的模式,力量强大而永恒存在。就是说,原型是深层次的心理固有倾向,是兽性与原始人性在大脑中的历史积累,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梦中的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来间接感知原型。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自己或他人的言语行为及其对这些言语行为的诠释方式,就可以看出形成我们生命的各种原型。

  美国原型心理学家卡罗•皮尔森博士在她的专著《内在英雄》里面介绍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理论中的六种原型,当然,理论上原型的总数要多得多。原型是透过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呈现出来的,每一个个人情结都可以发展出他的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子人格。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特别是那些能够触动自己,让心灵震颤,可以引发无限情绪的个人生命历史的瞬间,也或许这些事已经被我们忘记了,然而它会隐藏在我们特定情绪的背后变着法地捉弄我们,这样的心灵往事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情结。因为在我们生命的历程经由各种因素铸成了某些情结,于是就发展了我们多样化的性格,每一个性格侧面似乎有它独特的生命,与其他的性格侧面不同,于是我们把具有独立个性的那个性格侧面称作子人格。

  每一个生命都是多样化的,是复杂而善于变化的,因为在我们心灵深处有着多样化的子人格。他们是我们的内在英雄,潜伏在我们身体之中,随时听从主导人格的召唤,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含糊。

  卡罗•皮尔森博士所描述的原型由“天真者”的全然信任开始,慢慢步人“孤儿”对安全感的渴求,“流浪者”的探索,“殉道者”的自我牺牲,“斗士”的竞争与胜利,最后是“魔法师”的本真和整全合一。我国传统魔幻故事里表现“斗士”原型的哪吒因闹海而引来杀身之祸。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杀身成仁,刮肉还母,剔骨还父,彻底断绝了亲子关系,在这段故事里哪吒表现出的是“殉道者”原型。于是,他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这时哪吒呈现的则是“孤儿”原型。哪吒就是上述“斗士”原型、“殉道者”原型以及“孤儿”原型的意象发展变化的组合。在许多魔幻故事中,英雄都是孤儿,也称孤独英雄,英雄历经磨难成长的历史就是自身诸多原型或子人格发展变化的历史。

  再比如《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开始是石头所变,他没有父母,也从不谈情说爱,是典型的“孤儿”原型;超人也是孤儿,父母在另一个星球,他的身份不允许他谈情说爱;还有霹雳贝贝,虽在父母身边,但无法跟他们亲近,因为他身上带电,比一般的孤儿更孤独。孙悟空、超人和霹雳贝贝在故事开始都在呈现“孤儿”原型,他们是“孤儿”原型的意象。唐僧取经的故事属于典型的英雄磨难成长故事。英雄磨难的成长故事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下降”,从显贵变成平民,也就是从无忧无虑的“天真者”原型到无依无靠、无助的“孤儿”原型。跟许多神性英雄一样,唐僧这个魔幻故事意象在一出生时就险遭杀害。母亲为了救他而把他放进木盆,任其在水上漂泊,最后被和尚救起,取名“江流”。根据弗洛伊德的分析,把一个人从水里救起是分娩的象征,江流被救等于是他的第二次出生。这个新的生命是和尚赋予的,和尚的社会地位在当时比穷秀才还低,说明唐僧的“下降”是非常彻底的。第二个部分是“上升”,“孤儿”踏上探寻生命宝藏的“流浪者”原型之旅,于是就有了唐僧取经故事。取经路上他历经坎坷,经由大无畏的“殉道者”般的牺牲和奉献以及百折不挠的“斗士”般的坚持到底的勇气,最后修成佛,成就了“魔法师”样整全合一的英雄伟业,这样“孤儿”从普通人就变成了神性英雄。

  在青少年未来的职业生涯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环境的改变,人际的更迭,岗位的变化,职务的升迁或自主创业的契机,他会经由以下四个方阵,经由不同生命原型的实践或子人格的成长变化,走出自己的探寻内在英雄之旅。尽管他们的经历在次序和主题上会有所不同,但都必须先充分完成一个阶段,也就是在一个方阵里摸爬滚打,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方阵或成长阶段。因为每一个阶段都包藏着相应的人生发展的功课,这些功课是必须要完成的。

  1.面对变化的混乱和困惑并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这是死亡和新生方阵,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会遭遇的不适应期。在这里主人公在经历了由“天真者”到“孤儿”的尴尬际遇之后,他要扮演混乱突击队的角色,趟过人生的冰河,走出迷茫;

  2. 为适应新境遇做出切实可行的改变计划,这是梦想和计划方阵。处于这个方阵的青少年扮演大梦想家、小实干家的角色,他要为“流浪者”绘制“藏宝图”,因为他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要做好准备,背起行囊,重新出发;

  3. 不但要戴上“思考帽”,还要穿上“行动鞋”,像“斗士”那样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这是英雄传奇方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是“斗士”原型的显现;

  4. “殉道者”般投人已经适应了的并已经技巧纯熟的工作领域,这就是第四方阵——希望之乡。待在这里真的很不错,因为适应了,因为熟悉了,因为有安全感了,然而它缺少变化的新奇与刺激,于是那些喜欢冒险和洋溢着创造力的人也把这个方阵命名为“直布罗陀的岩石”。

  在心理学上,关于“直布罗陀的岩石”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是指原型经过无数次洗涤驯服过的版本,他们的力量来自原型而且已臻炉火纯青境地,看似安全和易于掌控,不过却因缺少变化而使生命力萎缩。当事物停止成长和改变时,也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然而“刻板印象”背后的原型是充满力量和生命的,要成长就要走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内在英雄探索之旅,释放内在的潜能,使生命重生。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