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失败奖”获得者——失败的原因

  也许花些时间研究下面三个与失败意愿斗争的例子会对你有所帮助。在每个例子中,你都可以淸楚地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被邪恶的力量所控制,并成为它的牺牲品的。进一步研究,你还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失败都是缘于自身的因素,而每个人自身都拥有让自己过上充实、快乐、富有建设性的生活的能力。三个人使用了不同的方式与失败抗争:第一位直面自己的错误,并纠正了它;第二个人却至死也不肯面对自己挥霍生命的现实;第三个人还在不断努力挣扎,虽然他的事迹已众人皆知,但总是无法取得成功。
 
  进避责任的寡妇
 
  第一例是一位女士,她很早就成了寡妇,她出身于学术家庭,在大学时曾名列前茅。除了留给自己和女儿不多的生活费外,剩下的钱她都用来读书,为了从事教学工作,她攻读了艺术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当她发现自己的处境是如此艰难时,深感危机,从而强迫自己主动寻求改变现状的策略。)事实上她很高兴再次成为一名学生,这让她在成年人的年纪,依然体验到当孩子的乐趣。同时通过在校读书,也给了自己更多的准备时间。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在朋友们的注视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份与自己学识相称的工作。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她与自己的上司不断发生激烈的争吵,而争吵的焦点都是一些有关她个人经济方面的问题,与她的授课毫不相干,所以无论双方的争论结果如何,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影响,但她却在同事中落下了一个胡闹和空想主义的糟糕名声。慢慢地,她发现自己的处境相当不妙——正是那些决定自己命运人物在孤立和排斥着她。
 
  她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个职位,间隔时间从未超过一年。她是个好老师,也是个好学生,她可以贡献出许多东西,可是当自己回过头来看,却发现自己无法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全身心投入太久。于是她成为教授的梦想也破灭了,从大学任教逐步退步到了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学校教书。为了修复自己不断退步的心灵创伤,她就想出了一套理论来安慰自己,她认为所有人都生活得过于奢侈,在吃饭、穿衣、追求舒适方面都设立了过高的标准,最终她在一座大城市的出租房公寓内找到了自己自认为的合适的位置。至此,她大胆的自我调整以失败告终,她的朋友发现从那以后,她变得更加孤僻和偏执,始终处于那种歇斯底里的状态。
 
  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女儿,而女儿长大以后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格外聪明,她对母亲的伪哲学毫无兴趣,她知道母亲之所以会有今天,完全是因为她被周围新奇的事物蒙蔽了双眼,母亲选择了像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样的行为,来实现自已有意义的生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母亲必须做出抉择,要么接受女儿的意见,要么割断母女关系。然而所有对她的矫正措施都是徒劳的,她依然是动不动就大吵大闹,无法接受自己目前所处的工作岗位,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申请去从事那些工资低微的工作。
 
  直到最后,当她找到心理医生后,才惊愕地发现原来自己是把精力用在了失败的事情上。完全是无意识地,她拒绝到外面去工作,她希望自己能再次成为一个小孩子,或被过度娇宠的妻子。根据心理医生的分析,她的那些吵闹都充分证明了她的上述意图:一部分是出于想要让自己被解雇,以找到不用工作的借口,另一部分原因是想引起异性的注意,虽然她不肯承认自己是一个渴望异性的女人,但她去做了,不是用魅力征服他们,而是选择了吵闹来引起他们的注意。长久以来,她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准确定位,直到此刻终于成功了。
 
  安于现状的经理
 
  第二个例子的主角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在我们国家的每个城镇随处可见。这种人不但被善待,而且常被稀里糊涂地给予很崇高的评价,一点不比成功的荣誉逊色。他是位心智聪慧的先生,众人皆知他考虑问题周全并具有美国人特有的创造能力。他在自己出生地故去,那是个破败不堪的工业小镇,倒不是因为他如何钟情于自己的故乡,他喜欢看有关旅行和探险类的文章,不停地对别人讲述自己对那些书中那些从未去过的地方的渴望,然而并不是没有机会——机会曾眷顾过他,也几乎让他的梦想变为现实。他是一个大公司的分部经理,很幸运地将要被调到一座大城市的分公司,担当同样的职位,同时还有更高的薪酬,一开始他欣然接受,可是两天后,怯懦占了上风,他开始犯嘀咕,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更好的职位。在接下去的几年里,他一次次地拒绝了公司给予他的多个晋升机会,因为他害怕新的生活方式。不久之后,由于他处处与公司的执行策略相左,于是在被支付了少量的补偿金后,被公司解雇了。他也就成为了备受乡人爱戴的老守田园主义者。
 
  一位官员在他的葬礼上动情地说到,他的老同乡至死不得安慰……也许提这些有点残酷,他的妻子早他十年就已故去,是超负荷劳作的结果。一个的儿子虽然他继承了父亲的聪慧头脑,但仅仅接受过村办小学的教育,而另一个儿子硬着头皮读完了大学,完全是出于美国式的谬见,认为读大学才是理想的受教育途径,可这样做分散了他的精力和体力;他的女儿为了逃离家庭,委身于一个没有爱的婚姻,从未享受过常人应得到的舒适和多彩的生活。
 
  我们需要认真指出一点:在我们秉持“诚实成功”的理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有些成功中夹杂着一星半点的杂质——那就是欺骗和虚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它可混淆纯粹“成功”与通过手段或违规操作所取得的幸运之间的区别,并制造出成功的假象。就是有一些人,他们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窃取成功,并因此获得各种形式的回报。比如,他们可以买得同行的赞许,或者用金钱换来等价的服务和回报——虽然这样是丑恶的行径,可是与此恰恰相反的是,许多人将其奉为“处世哲理”。
 
  正如威廉·内斯特霍金在他的名著《人的天賦及其改造》中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地球的主宰注定是人类,那么为什么一个拥有这样或那样能力的人,没有得到其应有的认可乃至成功呢?一个人的使命就在于在正常的环境下,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出相应的价值。”
 
  想贏怕输的作家
 
  我没有公布第三个例子中的主人公的真实姓名,许多人也许可以猜到他是谁,在这里我把他作为让失败意愿发作的例子来讲解,也许许多人会提出抗议。与他的父亲一样,他也是位作家,他的明星之路,开始的时候是一帆风顺的,他从未经历过初入文坛所必须经历的长期奋斗和艰辛。然而,与此同时,也许是出于本能,他开始行事谨慎,生怕遇到失败。除非非常需要钱,否则他不会工作。一旦写作起来,他就像着了魔似的,直到把自己的身体累得筋疲力尽、元气大伤,而接下来的活动就只能是恢复元气了。为了改掉自己的这个不良的工作习惯,他采纳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在自己不是很急需钱时,任务不是很紧迫时来完成工作。然而虽然他尝试过几次,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作品每每质量无法令人满意,直至推翻重写。当然了,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他所浪费的精力以及花在那些令人沮丧的重写上的时间。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让他的职业生涯就变得更为惨淡,名誉受损。而他要出自己的作品,并签名售书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渺茫。
 
  现在,让我们来再一次分析一下上述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一次次无法避免地造成不尽如人意工作结果的根源:一方面,他害怕超越作为同行佼佼者的父亲,还有一个很隐蔽的潜意识原因就是,一旦那些奴役着他的作品被退回,他将从此丢掉饭碗。虽然这样他可以自由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但他的潜意识不允许他这样,他无法面对现实,不愿放弃“要么工作要么灭亡”的信条。而这种信条正是那些自我折磨的人们所普遍信奉的。
 
  当然,如果这个陷入自我折磨怪圈的人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他是可以找到摆脱困境的途径的:当他急需金钱时,当他不能从一贯纵容他的朋友那儿得到信任时,当他面临信任危机时,总之当他面临着绝望的压力时,他可以快速写出令人满意的材料。可是他并没有从这些经历中总结出任何经验教训,却心存迷信思想:只有在第十三个小时,他的工作才能干得好,那是他的幸运时间!于是他就继续着自己枯燥无聊的工作。
 
  从这些失败或相对失败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就是: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不再做白日梦。只有当失败的痛苦大于成功所需付出的艰辛时,人们才开始重塑自己的生活。不知你是否觉得那些如此浪费时间的人们患有轻度的神经疾病?我们也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逃避工作,错失机会等。你是否也曾在回忆往事时问自己:“如果五年前我把握住那次机会,现在会不会更好呢?”但是机会就在那儿,你为什么没有发现?你是否能保证此刻你的眼睛就没有闭着,将来不会成为悔恨的事情呢?失败的意愿是否在你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然而,成功的回报是数量上无法统计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任务,如果你没有付诸行动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它们所带来的满足感是碌碌无为一辈子的人们无法体验得到的。要脚踏实地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从中得到知识,而非随心所欲地改变目标,停滞不前,随波逐流。只有那些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才干极限的人,才能不被现实的危机敲响令人恐惧的警钟——有的时候人们醒悟太晚,以至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都已遗忘殆尽。
 
  此外,除了数不清的主观方面的优点外,客观上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空想的画作找不到买家,空洞的计划不会带来红利,不切实际的故事不会有中肯的语句。踏实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大量的劳作,从诸多没有价值的事物中找到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虽然空想主义者会把它们说成是酸葡萄,但那些曾品尝过滋味的人们都知道,葡萄的味道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