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什么

  经过这些年来的学习、思考、体验、操作、教学、着述,“催眠”这 门学问,我算是融会贯通了。
 
  我能讲解催眠,告诉学员什么是催眠;也能示范催眠,让学员看到各 种催眠手法与催眠现象;也引导了不少学员成为催眠治疗师、催眠导师, 他们也开始用催眠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教导人们学习催眠。
 
  就像是在真理大海边检贝壳的小孩,行行重行行,总算拾获了一枚 形状完整、色彩艳丽的贝壳,足堪自怡悦了,虽然大海中还隐藏了无尽 的宝藏。
 
  当你闻过了玫瑰花的香气,你的心明白,但是无法用言语形容来让别 人感受玫瑰花香,除非别人也亲自去好好闻闻。言语是线性的描述工具, 而在我心里面,“催眠”是一枚立体多边的彩贝,现在要以文字来叙述催 眠是什么,确实有“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的感慨。
 
  我会努力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什么是催眠,更希望读者能够亲 自去体验催眠,有了知识,又有了体验,两者加在一起才会构成真正的 了解。
 
  催眠是与潜意识沟通的艺术
 
  打从现代催眠学创立之始,“催眠” 一词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术语。
 
  19世纪,被视为现代催眠学之父的詹姆士·布莱德(James Braid, 1795~1860年),借用希腊语hypnos (希腊神话里的睡眠之神)创造了催 眠(Hypnosis)、催眠术(Hypnotism)等术语,他当时的见解是“催眠是 一种神经疲劳而引起的睡眠状态”。
 
  Hypnosis这个词只描述了催眠的局部现象,而非全部,而且容易误导 人们以为“侧民=睡眠”。
 
  过了几年之后,他对催眠状态有更深理解之后,晓得催眠与睡眠其实 是不同的,想要另创术语时,Hypnosis—词已经大为流行,覆水难收了。
 
  在汉语里,“催眠”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日本的学者翻译来的,然后 传入中国,一路沿用下来。
 
  平心而论,把Hypnosis译成“催眠”,算是神来一笔啊!
 
  只是顾名思义’ “个民”者催人人眠也!这岂不是又一大众的名词?
 
  就这样,一百年来,“催眠” 一词也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习惯用语了。
 
  英语世界里,人们提出很多术语想来取代Hypnosis;日本学者也作了 很多努力,想要用别的名词来淘汰“催眠”;华人的催眠师、学者,三不 五时也自创新词,希望能达到正名效果。
 
  无论是英文的Hypnosis,还是中文的催眠,都不是最精确的词汇,却 成了普遍流行的术语,这似乎也暗示了 “催眠”这门学问总是披着一层朦 胧的面纱,暗示了人类对于神秘的心灵世界一种渴望看清楚又看不明、说 不清、掌握不了的困窘。
 
  在我眼中,催眠其实是直接与潜意识沟通的艺术,是一门研究如何帮助人进入改变意识状态然后进行内在运作的学问。
 
  改变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或译成变动意识状 态、转化意识状态,简称ASC,是相对于平常生活里的普通意识状态而言。 当我们通过某些方法,如静坐、服用某些药物、遇到某些意外、特殊的声光 刺激,使得我们的意识状态开始改变、变动、转换、膨胀、扩大或漂移至另 外一种意识状态,我们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与内在源泉的联结程度也跟 着变异了,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对自己、对世界有很不一样的知觉。
 
  在日常生活里,其实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就滑入ASC,又飘回平常意识状态,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觉察到而已。
 
  由于ASC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心智活动的领域,在本书稍后章节我会更 深入介绍。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