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深度催眠术的背景

  现在你已经掌握了清醒催眠的基本技巧,可以开始练习深度催眠了。深度催眠会让被催眠者进人梦游状态,从而让你可以更彻底地通过暗示操控他们的一举一动。
  开始练习之前,你需要首先对深度催眠的机制和分类方法有所了解,包括 暗示的催眠作用、遗忘的机制、请不合适参与的观众下台的礼节、结束表演的 方法等。这些都是你必须掌握的背景知识。
  催眠深度的分类
  催眠效果可以按深度的不同分成几大类,这是舞台催眠师应该了解的,这 样有助于在表演过程中应对不同的情况。
  —个人可以达到的催眠深度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对催眠师的配合程度; 对催眠效果的天生接受程度以及后天接受的催眠练习;被催眠的动机。
  1.对催眠师的配合程度
  对于那些不配合的对象,催眠师最简单的应对方式就是不把他们作为目标 对象。要想催眠一个故意抗拒的人,基本没有任何意义。在舞台催眠表演中, 只要不邀请这样的人上台,或是有礼貌地请他们下台就可以了。
  催眠术的本质是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的合作,所以,如果被催眠者愿意 接受催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被催眠者潜意识中对催眠作用的抗拒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样的抗拒 可能有许多原因,例如对催眠状态的恐惧,对丧失意识的恐惧,对暗示的 抵触等。
  少数情况下,你可以通过理性的说服工作来缓解这些人潜意识中的抗拒, 但是舞台表演中基本不可能有时间进行这样的说服工作。毕竟,舞台催眠师并 不是专业心理学家,而且观众中总有愿意适合接受催眠的人。
  2. 对催眠效果的天生接受程度以及后天接受的催眠练习
  人们对催眠效果的接受程度并不一致,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进入深度催 眠(梦游)状态。那些经常说梦话或是梦游的人,通常也是绝佳的催眠对象。 从定义上来说,梦游是指人在睡眠状态下做出与清醒状态相似的行为。天生的 梦游者最适合进人人为诱发的梦游状态,也就是深度催眠状态。
  约有20%的人天生就容易梦游,即使是天生没那么容易梦游的人,也可以 通过练习来提高对催眠效果的接受程度。换句话说,被催眠与催眠别人一样, 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3. 被催眠的动机
  如果一个人具有愿意被催眠的动机,那么即使他并不属于“天生容易被催 眠”的那20%的人,也可以很容易地进人催眠状态。舞台催眠表演的环境可以 刺激观众的参与欲望,所以舞台催眠师经常能达到催眠治疗师和催眠研究专家 无法达到的深度催眠效果^毕竟,我们只有在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时,才能 发挥到最佳程度。
  舞台催眠师能否达到很好的深度催眠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舞台环境的特 殊性决定的,例如明亮的灯光、背景音乐、观众、催眠师的声誉、R标对象对 结果的期待、群体心理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目标对象进入深度催眠的状态。 换句话说,舞台环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更容易让目标对象进人容易被催眠 的情感状态。最重要的是,来观看表演的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表演而巳, 所以更容易放下戒心,让自己成为表演的一部分。著名舞台催眠师帕特•柯林 斯曾说:“要是你不愿意逗别人发笑,那就别上台来。”要想进人深度催眠状态, 就要抛开一切牵挂。
  催眠师越是能在观众心中营造出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认识到抛开牵挂是安 全的,表演就越容易成功。
  深度催眠的分类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戴维斯一哈斯班分 类法’如下表所示:
催眠深度 评分级别 表现
轻微催眠 0  
1 放松
2 眼皮颤动
3 合眼
4 身体完全放松
低级深度催眠 5 眼球僵硬
6 肢体僵硬
7 全身僵硬
8, 9, 10 手套式麻濟
中级深度催眠 11, 12 部分催眠性健忘
13, 14 催眠性健忘
15, 16 性格改变
17, 18, 19 肌肉运动错乱
高级深度催眠 20 暗示可导致完全失忆
  21, 22 睁眼不会打断催眠状态,可受到暗示的延迟影响
  23, 24 完全的梦游状态
  25, 26 积极视觉幻觉(幻象)
  27 积极听觉幻觉(幻听),有系统的催眠性健忘
  28 消极听觉幻觉(选择性失聪)
  29 消极视觉幻觉(选择性失明)
  30 超敏
  通过这一列表中的评分方法,催眠师可以很方便地判断目标对象受到的催 眠深度。
  催眠专家哈利•亚伦斯将此表简化为六级状态:
  1. 淺层睡眠
  2. 轻度睡眠
  3. 睡眠
  4. 深度睡眠
  5. 梦游
  6. 深度梦游
  在这六级状态中,处于前三级状态的人会保留记忆,而处于后三级状态的 人则会失忆。
  我则进一步把这六级状态简化为两种不同的状态,这样最便于舞台催眠师进行区分:
  1. 清醒催眠(轻度摧眠):潜意识的浮现;
  2. 深度催眠:人为引导下的梦游。
  这样算来,在戴维斯一哈斯班分类法中评分低于13的情况,还有在亚伦斯 分类法中评分低于3的情况,都可以算作清醒催眠。只有当被催眠者的意识彻 底为潜意识所取代,进人梦游状态时,才可以算作深度催眠。
  催眠术与睡眠暗示
  “睡”或许是催眠师在引导目标对象进人深度催眠状态的过程中最常用到的 字眼。将睡眠作为深度催眠的先决条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应用历史了。这是 因为所有人都要睡觉,所以思想对睡眠的机制已经十分习惯了,而睡眠会导致 意识为潜意识所取代,从而引发各种深度催眠现象。舞台催眠师比一般的催眠 术研究者更经常用到睡眠暗示,但这并不是深度催眠所必需的,因为正常的睡 眠跟深度催眠并不是同一种精神状态,尽管两者之间确实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深度催眠可以称为“进人梦乡”,却不能称为“人睡”。
  在心理学上,睡眠与深度催眠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其实是截然相反的:人在 睡眠中的注意力极度分散,而在深度催眠状态下的注意力则髙度集中。然而, 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催眠术” 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让人人睡 的技艺”),以至于催眠师在需要让目标对象进入深度催眠状态时,几乎总是会 采用睡眠暗示的手段。所以,对于舞台催眠师来说,掌握睡眠暗示的原理和方 式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尽管“睡吧”是一句非常强力的暗示,却不是深度催眠所必需的。 即使从头到尾不提“睡”字,也可以成功地让目标对象进入深度催眠状 态。要想做到这一点,只需要利用别的催眠机制就可以了。例如,催眠师 可以借用瑜伽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冥想术让目标对象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我自己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舞台表演时,曾使用过“僵尸博士”的艺名, 借助巫毒教中的“意念控制”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变化可以增加表 演的新奇性,让观众更感兴趣。
 

  催眠师保罗•戈尔丁宣称,他的表演完全没有利用催眠术,而是直接运用 “心灵感应”的超能力。催眠师兼心理学家克雷斯金也曾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 的催眠术,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心理暗示,“催眠术”一词不过是用来吸引人注 意的伎俩。
  催眠师迪安博士在进行舞台表演时,经常在一开始就采用强力的睡眠暗示, 具体步骤如下:
  对催眠术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之后,博士会告诉观众,被催眠同样是一种能 力,只有20%的人先天具有这种能力,其他人则必须要通过后天学习。之后他 会邀请一部分观众上台来,告诉他们他将进行一项简单的测试,找出哪些人属 于那20%。
  受试者们坐在博士面前,后者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睡”的意象上, 这样他们就会睡着。之后他会逐一对每位受试者发出睡眠暗示,同时采用彼此 盯视等辅助手段加强暗示效果。暗示的内容很简单:“睡觉! ”
  目标对象闭上眼睛时,博士会让他垂下头,同时继续重复“睡觉”这句暗 示。如果目标对象有反应,他就继续对下一个目标对象重复同样的过程。如果 目标对象没有反应,或是表现出抗拒,例如不肯闭上眼睛,他就让他下台去,
  再继续下一个目标对象。这样,留在台上的都是适合接受深度催眠的人。
  接下来就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了。像刚才这样快速的暗示,只能达到浅层催 眠的效果,但在其他观众看来,那些留在台上的人们确实已经睡着了,博士也 会故意做出“他们已经睡着了”的样子。他会说:“现在我会唤醒你们,每次唤 醒一个人,马上就开始……然后你们会继续凝视我的眼睛3你们的眼皮会忽然 变得无比沉重,于是你们会闭上眼睛,重新陷人很深很深的睡眠之中。”
  之后他依次对每个人暗示:“好了,醒过来吧,看着我的眼睛当目标对 象睁开眼睛时,他就继续暗示:“你的眼皮现在又一次变得越来越沉重,你正在 闭上眼睛,这一次你会睡得非常熟。熟睡吧!现在就陷入熟睡吧! ”
  留在台上的每个人都会被唤醒,然后重新接受睡眠暗示。如果有人没有马 匕重新睡着,博士会让这样的人下台。
  之后他再次同时对所有人发出暗示:“等我数到3时,你们就会全部醒过 来,睁开眼睛看着我的眼睛。当你们看着我时,眼皮会再次变得沉重,你们会 再次合上眼睛陷入沉睡,这一次比刚才更深。”
  “好了,1, 2,3,睁开眼睛看着我。集中注意力看着我的眼睛。你们的眼 皮已经开始发沉了,你们巳经陷人了梦乡,陷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深。”
  如果有人没有马上重新睡着,博士会再次让他们下台。这样的过程还会重 复两次,之后博士再对最终剩下的人进行新一轮暗示,让他们进行重复性的剧 烈活动。
  他会让一些人迅速站起来,坐下,再站起来;一些人弯腰去摸脚趾头,直 起腰,再弯腰;一些人朝想象中的篮筐投篮;一些人跟想象中的对手打拳击; 一些人像风车一样抡动胳膊,等等。如果有人对暗示内容没有反应,或是中途 停下,他就会让他们下台。
  最终,博士让留在台上的人停止活动,再度进入催眠状态。这一次,他 们受到的催眠程度已经足够深,无论接下来的项S是什么,都可以做出恰当 的反应。
  这样的深度催眠技巧很适合舞台表演,特别是观众较多的情况下,因为它 的节奏足够快,内容足够丰富,可以自始至终为在场的其他观众提供丰富的娱 乐素材。参与者在一轮又一轮的醒来与重新人睡过程中,会由一开始的浅层催 眠状态一步步过渡到深度催眠状态,在剧烈活动练习结束之后,基本上任何新 的练习项目都不会打断他们的催眠状态。
  请参与者下台的礼节
  对催眠暗示没有反应或反应不够强烈的观众,通常会被请下舞台,但在 这方面,不同的舞台催眠师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催眠师认为,那些最扨表现 出不适合被催眠的观众应该继续留在台上,跟其他观众一起接受接下来的催 眠暗示,而催眠师则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更适合被催眠的观众身上。由于模仿 与群体思维的作用,这些人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接受暗示内容,并做出 相应的反应。此外,让一部分受邀观众下台的举动,也可能会影响对台上剩 余观众的催眠效果。
  我个人的看法是,究竟是否该让不适合被催眠的受邀观众离开舞台,是 由具体情况决定的。例如,如果自愿上台的观众本来就寥寥无几,那要让其 中一部分人下台就明显不太合适。而如果台下人都跃跃欲试,那就没有什么 关系了。观众对催眠师的认同度也是决定因素之一。如果催眠师的声誉很高, 观众对他非常尊敬,那么让不适合的观众下台就是正确的做法;而如果催眠 师自己是没什么名气的新手,或者观众对他的催眠能力心存怀疑,那在请任 何受邀观众下台之前就一定要三思,因为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削弱他对台上 剩余观众的影响力。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请参与观众下台的具体过程都需要技巧。我自己通 常会在表演一开始就向观众讲明,我要对自愿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测试,看他 们究竟是否适合接受催眠,只有适合的人才能参与接下来的项目,这绝不是轻 视那些不适合的人,而是因为我相信他们从观众席上能够更好地欣赏整场表演。
  健忘与失忆
  舞台催眠师都清楚,许多人都认为自己不可能记得自己被催眠期间的经历。 换句话说,当他们从催眠状态中“醒来”的时候,应该完全记不清在舞台上发 生了什么事情,不然他们就会对表演感到失望,甚至不相信自己真的被催眠了。 他们对清醒催眠的描述一般是:“我还记得当时都做了些什么,如果我想抗拒的 话是肯定可以抗拒的,只不过我当时不觉得想要抗拒。”
  有些时候,你可以在表演中利用这一情况。例如,当目标对象按照你的暗 示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之后,你可以把他从催眠状态中“唤醒”,问: “你觉得你刚才是被催眠了吗? ”目标对象往往会回答:“没有吧。”或是我 +知道。”这样的答案的确是真心的,因为没有经验的人很难对催眠状态产生概 念。然而,在目标对象话音未落时,催眠师只消命令一声“睡吧! ”目标对象 就会重新回到催眠状态,继续做出各种令人惊讶的举动。这样的过程会U:全场 观众大开眼界。
  健忘并不是只有在催眠状态下才会出现的情况。事实上,所有人在日常生 活中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健忘。你有没有过打算说一段话,开口时却忘了自己 想说什么?有没有过开着车错过路口,等反应过来已经向前开了好长一段?这 些都是健忘的表现。尽管健忘现象并不局限于催眠状态,但的确可以通过催眠 状态下的暗示来诱发。换句话说,之所以目标对象会忘记催眠过程中发生的事 情,是因为催眠师通过暗示让他们忘记了这些事情。如果催眠师给出反向暗示, 就可以让他们再度回想起来这些事情。
  暗示是催眠性健忘的关键。如果你希望目标对象记住催眠期间所发生的事 情,那就暗示他们记住;如果你希望他们忘记这些事情,就暗示他们忘记。这 样的暗示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人在深度催眠状态下非常容易接受暗示。
  绝大多数专家都同意,健忘并不能作为目标对象是否处于深度催眠状态的 判断标准。心理学家P*C•杨在论文中声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催眠过程本身 能够让催眠对象发生自发性的健忘。之所以某些处于深度催眠状态下的人会表 现出健忘的现象,完全是暗示的结果。杨还通过深入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
  1. 催眠状态下的健忘程度因人而异。
  2. 很可能不存在彻底的延迟性健忘。换句话说,催眠状态结束后,目标对 象很可能或多或少回忆起催眠状态下的经历,无论他是否接受过健忘暗示。
  3. 延迟性健忘完全是催眠方式造成的结果。
  尽管如此,许多参与催眠术表演的人仍然相信,他们在“醒来”后不会记 得催眠状态下发生的任何事情。要让他们心满意足,只需要在催眠状态下对他 们发出健忘暗示就可以了。
  注意:我的个人观点是,由于在舞台催眠术表演中,目标对象可能处于意识 与潜意识交替主导的精神状态,所以的确有可能发生自发性的健忘现象,但 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自发性健忘发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催眠师的暗
  示内容和目标对象自身的期待。睡眠暗示,例如一句简单的“睡吧”,有可 能让健忘现象更容易发生,因为人在正常情况下入睡时也会出现短暂的健忘
  与失忆。
  身为一名舞台催眠师,我自己在表演即将结束时,通常会这样对处于深度 催眠状态下的目标对象发出暗示:“你们今天在这里经历了一段非常特别的时 光。我马上就会叫醒你们,当你们醒来时,会觉得一切都无比美好。并且还有 —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当你们醒来时,会发现自己完全记不得今天发生的任何 事情,仿佛你们只不过是打了个盹,恢复了身心精力而已。当你们的朋友把你 们所经历过的神奇事件告诉你们时,你们会以为他们只不过是在开玩笑而已。 当你们醒来时,不会记得在这里发生过的任何事情,只会感到非常舒服,一切 都非常好。好了,现在我会数到5时,然后你们就会醒来。”然后从1数到5, 让目标对象们脱离催眠状态。
  记住,$果你希望目标对象表现出健忘现象,就需要在他们处于催眠状态 下时发出健忘暗示。有些时候,催眠师采用的措辞或是目标对象的自我暗示可 能会产生类似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发生。
  作为一名舞台催眠师,你最好每次表演都对目标对象进行健忘暗示,尽管 这样并不会影响你的表演内容,却可以让参与者拥有一段更神奇的经历,让他 们更惊讶于催眠术的“魔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暗示: “所有催眠效果都会从你的记忆里逐渐消失,像一场梦一样,彻底被你所遗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催眠确实跟一场梦(梦游)没什么两样。所以, 这样的暗示通常总是很有效。
  注意:催眠术与梦境(梦游)之间的联系是经过心理学验证的,这两者都属 于主观心理现象的范畴。梦同时包含了回忆与遗忘的元素,并且梦的意象本 身就具有心理科学与浪漫主义的双重意义。
  结束表演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舞台催眠师在结束表演之前,还可以对目标对象发出 延迟作用的暗示,让他们体验延迟催眠的神奇现象。我自己经常会对目标对象 发出“若干时间(通常是几分钟)之后,你的双脚会‘黏在’地板上”这样的
  暗示,然后把握好时间唤醒他们,让他们回到观众席上去。当他们分别被“黏 在”舞台的不同位置时,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其他观众都会感到惊讶不已。
  法国催眠师保罗•戈尔丁则会告诉0标对象,他们在离开演出现场后的5 分钟里将看见自己的脚边有好多小妖精在窜来窜去,他们会努力捉住这些小妖 精,5分钟一过,小妖精们就永远消失了。这样的暗示内容很有意思,因为观 众即使在离席退场之后也仍然能品味到表演的“余波”。
 
把这样的延迟暗示跟健忘暗示结合起来,就可以让所有参与者都确信他们 真的是被催眠了。如果你还不放心,可以在他们仍处于催眠状态时告诉他们, 他们在“醒来”以后会知道自己确实曾被催眠过。
 
  注意:发出延迟暗示时,必须明确界定暗示内容的结束条件(例如上例中的 “5分钟之后”),以免让参与者在表演结束后好几天都看见小妖精在脚边窜 来窜去。
  在这一章的末尾,我必须要提醒你,舞台环境一方面可以让深度催眠变得更 加容易,另一方面也会使催眠效果变得更不稳定。如果催眠师不加注意,目 标对象就有可能从深度催眠状态过渡到浅层催眠状态,甚至自己清醒过来。 保持目标对象处于催眠状态的秘诀在于让他们一直有事情可做,无论是精神 上还是身体上都可以。这样可以让催眠状态稳定下来。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