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如名所寓,社会心理学涵盖了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 形成了两种研究导向,即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前者集中探讨社会互动、社会交流以及通过语言进行的社会生活建构,主要关心 人际之间和文化层面的社会心理;后者注重对社会生活中人的认知和知觉研 究,主要关心个体内部以及有争议的“非文化方面”。同时,在研究同样的现 象时,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也可能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源自不同 的方法论传统,有其不同的认识论假设,遵循不同的研究范式,使得社会心理学在总体上呈现出范式多元、方法多样的研究局面。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也就是北美社会心理学中,长期以来的认识论背景是 所谓的“逻辑经验主义”,将所谓的“科学方法”(即实验主义)指定为社会心理 学知识产生的唯一方法。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将之视为圭臬,不敢逾雷池一步。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所改观。1972年,泰弗尔(H. Taifel)写了《真空中的实验》一文,对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适用性提出了尖锐批评(Taifel,1972)。从那时起,这个问题在欧洲社会心理学家 那里也得到广泛的讨论,其中包括莫斯科维奇(S. Moscovici)、波特(J. Pot- ter)和韦斯雷尔(M. Wetherell)等社会心理学的后起之秀。
 
  同时,许多理论家也开始质疑逻辑经验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方式。 他们认为,社会现实并不是一个站在那里等待检验和测量的客观现象,相反,它是由语言环境表示和实现的。诸如此类的观点,戏剧性地将心理学及社会 科学的焦点从作为社会现实和行为发起者的个人,转移到个体之间的关系建 构上,形成了对社会心理学实证范式的强有力挑战。由此,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一次新范式的产生和旧范式的重新“划界”的转型过程。这一时期产生的 新范式更多地关注以下这些议题:人们如何谈论世界并如何通过谈话传递这一信息,人们如何描述与解释社会现象,而这又如何塑造了社会现实。新范 式主张现实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来的,真理的本质是经过协商的叙事,故被统称为社会建构论。
 
  如果所有心理学知识都由社会建构而成,都与历史、文化和语言背景有关,那么,对社会知识相关性质的再认识,也就需要一个与现今完全不同的理 念和方法论框架,对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书写也就同样需要一种全新的转变。这正是本书所要尝试的方向。有鉴于此,本书以社会心理学知识的产生为基本视角,在社会心理学的元理论意义上,以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 " 和转变为线索来重新组织已有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本书所服务的对象是业已具备一定社会心理学知识基础的中高级读者,目的是使其能在理论发生学层面上对于既存的社会心理学体系与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平心而论,当代社会心理学中,逻辑经验主义长盛不衰、依然强大,而建构论崭露头角、呼声日高;两者之间互有攻讦而又无法取代,力求贯通又隔阂重重,这种交流与抵触共存的局面,勾勒出当今社会心理学的微妙但真实的 ~ 存在状态。为此,本书决定以篇幅相近的笔墨,描写这两种基本立场上的社 . 会心理学知识。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简要介绍社会心理学的 历史和现状,阐述社会心理学两个分支交错发展中的学科主流话语的建构、危机,以及新理论的萌芽和产生。第二和第三部分重点考察当下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范式,包括它们的基本假设、研究程序以及对于社会心理学诸多热点领域,如自我、态度、归因、群体和社会影响等共同问题的不同研究路径和研究结论。第四部分以社会心理学理论在旅游学领域的应用为个案,剖析 —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分析层次(个体、个体间、社会文化和表征、话语等)及其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这种在国内同类型着作中较新的撰述方式,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一种较为全面的视角和真实的阐述,能使 读者从中获得更多的反思与启迪,并为完成从社会心理学知识的被动学习者? 一 到主动研究者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