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偿的少年因何抑郁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有心理学家曾对62位15 ~ 23岁患者作过调查, 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抑郁症,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 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这就警示我们有必要提高对 青少年抑郁症的关注度和判别力。
 
  李思从小勤奋又听话,是让父母很省心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名列前茅, 高考也如愿以偿上了第一志愿的国家重点高校。马上要离家去远方读大学的时候,父 母开始担心平时沉默寡言、很少和同学打成一片的李思是否能够适应大学的生活,懂 事的李思安慰父母不要担心,并且第一年以优异的成绩向父母证明自己在大学也同样 出色。可奇怪的是,大二那年,李思开始不间断地出现头疼、恶心、腹痛、乏力等症状, 渐渐地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迟到早退逐渐成了家常便饭,成绩自然一落千丈。最后, 甚至一走进教室,李思就出现心悸喘气等现象。李思无法继续大学的课程,又不想让 父母失望,在长达一学期的失眠和压抑之后,他承受不住各种心理压力,冲动之下做 出了轻生的行为。所幸,舍友及时发现,李思被成功抢救。但是,李思的父母甚至李 思本人,都对出现在他身上的怪现象感到困惑。
 
  为何一向表现出色的李思,会在大学的路上出现各种异常甚至冲动之下有了轻生 的行为?其实,这要从李思成长中的心路历程来寻找答案。在和李思的访谈和开导中, 心理医生发现,李思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很顺利,也受到周围人的表扬和赞许,在心 智善未成熟的阶段,这些赞许让李思感到自豪。但是,进入大学后,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 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都变多了,李思便恍然发现,为了成绩而学习并不能给 他带来长久而实在的快乐。除了成绩单之外,大学的生活还有许多空白,而李思却不 知如何去填充,加上不善于交际,生活更是陷入了一种空虚和乏味的状态。李思甚至 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原因,潜意识便开始作出反应,身体也有了胸闷、头疼等异常反应, 最后导致李思情绪低落、精神压抑而产生轻生念头。
 
  对于青少年,这种抑郁的心理症状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很多时候当事人未能很好 地识别抑郁的各种表现,无法对症下药,从而让症状不断恶化,最后将自己引上绝路。 所以,要防治青少年抑郁症,我们首先要了解该症状的各种表现,主要有六种:
 
  第一,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有某些不适。 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 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作 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第二,事事顺利却无喜悦之情。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 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 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第三,自杀行为。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 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 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心甘情愿地想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 身不由己。
 
  第四,不良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i只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 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 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有意识的,专往负面去猜测。 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 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等。
 
  第五,要换环境。可能在学校或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 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工作,迫 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 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意,反复要 求改变。
 
  第六,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 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矛盾。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 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 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将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当药物治疗缓解了 病情后,再配合心理治疗,可以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
 
  平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缓解或治疗抑郁症:
 
  认知疗法。你无法说服自己,走出抑郁,但你可以不要继续让自己走入更深的抑郁。 寻找更多的乐趣。对于抑郁,这很有用。“快乐需要行动”,努力让自己不要忧郁, 比如,拜访朋友,接受按摩,养养宠物,装饰一下屋子,上上课,度度假。
 
  食物补充。某些维他命的缺乏会导致抑郁,比如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等。
 
  体育锻炼。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尤其是剧烈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减轻焦虑, 增进食欲、睡眠。同时,运动还能使大脑中与抑郁症相关的化学物质失衡转向正常。 只有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相结合,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