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对杜绝迟到有效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处于管理活动之中,惩罚是管理行为中不可 或缺的手段之一。我们熟知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在城市管理中,巨额的罚款在很大程 度下遏制了各种不文明行为,诸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但是,罚,在社会规范中 是否就一定有效呢?
 
  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教授尤里·格尼齐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奥尔多·吕斯提切尼 对从社会规范转到市场规范案例的长期影响做了巧妙的测试。他们在以色列的一家幼 儿园进行实验,看运用罚款措施是否能有效减少某些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
 
  结果他们发现,罚款的效果并不好,甚至还带来了长期的负面效应。这是为什么 呢?实施罚款之前,老师和家长之间是社会的关系,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迟到的。因此, 如果家长迟到了,有时家长还会对此感到内疚,这种内疚迫使他们以后准时来接孩子。 但是一旦实施了罚款,幼儿园就无可挽回地用市场规范取代了社会规范。既然家长们 为他们的迟到付了钱,他们就用市场规范来诠释这件事了。换言之,既然有了罚款制度, 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早来还是晚来了。
 
  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当幼儿园取消了罚款,就是说幼儿园想要把局面换回 到社会规范中去,但家长们并没有因此而回到社会规范局面上来,取消了罚款,家长 们继续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幼儿园与家长间的社会规范和市场 规范都取消掉了。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时候, 却无奈地发现社会规范并不能重建。只要想到金钱,我们的行为就变得远离我们日常 生活中所呈现出的社会性特征。
 
  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凯瑟琳?福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尼科勒?米德和不列 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米兰达?古德用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实验对此做了探索。
 
  他们要求参与者们在实验中完成“造句任务”的数据录人工作,就是把单词的顺 序重新排列,组成句子。其中一组参与者的任务是基于一些中性词语(例如“天气”); 另一组则是一些与钱有关的词语(例如“高薪”)。
 
  在一次实验中,参与者做完了句子重组练习,主持人又出了一道很难的智力题, 要求他们把12个圆盘安装到一个方框里。主持人随后就离开实验室,不过提醒参与者 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去找他。最后用“高薪”造句的那一组苦思冥想了五分半钟才求助, 而用“中性”造句那一组大约三分钟后就去求助了。因此,想到金钱,使得做“薪金” 句子的那一组参与者更加自立而不太愿意求助。
 
  “高薪” 一组的参与者显示了很多市场特点:他们更加自私并且自立;他们想有 更多时间独处;他们更愿意挑选需要单打独斗的工作而非团队合作的任务。像这样有 了钱的意识就足以改变参与者的行为,更何况那些直接接触金钱的人。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