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队的神奇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是完成同样的任务,单独完成赶不上在别人面前完 成的效果,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社会助长现象”。与此相反的现象,则称之为“社 会干扰现象”,即有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干,反而会抑制个人的活动强度,出现减 量减质的现象。
 
  社会助长现象是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于1897年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他让被试者在3种情况下骑自行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1种是单独骑自行车,第2种 是有人跑步陪同,第3种是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结果表明,单独进行的情境下, 被试者的平均时速是24英里;有人跑步陪同时,被试者的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 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时,平均时速为32_5英里。后来,特里普利特在实验条件下让被 试者完成计数和跳跃等活动,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当做容易的、熟练的工作时,人们的反应正 确率较高,他人在场,就会无意中产生竞争意识,兴奋水平就会提高,这样人们就会 更加努力地工作以获得好评。此外,多人在一起工作也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 造成的心理疲劳,这样工作效率也会提高。
 
  但有些场合则会出现社会干扰现象。有实验证明,有时他人在场,工作效率反而会 降低。1967年,卡特莱尔等人做了一项试验,他让被试者在独自一人和群体一起两种情 景下学习单词配对表。配对单词有两类:一类由同义词组成,学习起来非常容易;一类 由无关单词组成,学习起来非常困难。结果表明,被试者在学习比较简单的材料时,有 他人在场比单独学习效果更好。但是学习比较复杂的材料时,效果则相反,单独学习的 成绩反而优于他人在场的成绩。此时,社会助长变成了社会干扰。
 
  社会干扰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做复杂的、生疏的工作时,人们的反应 正确率较低,他人在场时,因为害怕其他人评价,就会紧张和焦虑,使工作效率降低。
 
  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不仅存在于实验之中,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并被人加以应 用。比如比赛时有拉拉队在场,则会大大鼓励队员,有助于他们发挥更好的水平;与 此相反,一旦队员表现不好,场下的观众喝倒彩,就会影响场上队员的发挥。还有, 考试时若有人站在旁边,则往往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
 
  在一个群体中,为什么有时会产生社会助长现象,有时又会产生社会干扰现象呢? 这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与活动的性质有关。活动的性质如果是简单易做的、不需要紧张思维的,那么就 易产生社会助长现象。反之,如果是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要深人思考的工作, 那么就容易产生社会干扰现象。这已由上述的实验所证实。
 
  与活动的情境有关。活动中如有重要人物、熟悉人物在场,就可能产生社会助长 或干扰现象。其一,为了保护自尊心,希望有良好的表现给他们看。其二,激发了活 动的动机。如果过高,则产生社会干扰现象;如果适中,就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
 
  与活动结果的评价有关。一项活动如果事后要进行评价并与奖惩等紧密结合,那 么就十分容易产生社会助长或干扰。这也是竞赛的目的之一。当然,竞赛过强往往易 于产生干扰,竞赛适中往往易于产生助长。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助长效应的实质是别人 在场反而使个人感到轻松,有利于个人的活动;而社会干扰的实质是由于别人在场使 个人感到拘束,从而使活动受到抑制和干扰。可见,一个人对活动结果评价的意识会 直接影响到社会助长或干扰的产生。
 
  与一个人的个人特质有关。有的人喜好安静,在人多时就显得紧张局促,易出现 社会干扰;有的人不怕生,“人来疯”,在人多时反而更善于表现自己,就会出现社 会助长。
 
  在管理中,也会出现社会助长或干扰现象。因此,管理者在使用社会助长与防止 社会干扰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管理者要意识到共同行事既会产生助长也会产生干扰效应。因此,在组合领导小 组等群体时,就要考虑能否产生助长现象,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志同道合干大事” 等,使团队产生最佳效应。
 
  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和评价活动,使团队产生增量提质现象。如 经常举行辩论赛,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激活大家的思维能力等。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