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在拥挤的环境中情绪容易爆发

  对于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上班族来说,最头痛也最抗拒的事情可能就上下班挤公车。 这是一个锻炼人意志与毅力的绝好机会,也许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早起来,精神抖擞出门,却被车站几十个同路人吓怕,当那辆熟悉的公交车缓缓驶 向车站时,却绝望了,车上的人比在车站等候的还要多。
 
  另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拥挤场景就是密集的人流街市。对于商户来说,密集的人 流确实利于销售,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过度拥挤的环境,只会减弱我们的消费欲,甚至连逛街的兴趣都没有,巴不得赶紧离开这个拥挤的环境。
 
  对于拥挤的抗拒,我们易于理解,因为拥挤而产生的碰撞,导致我们情绪的爆发, 这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拥挤的环境中,我们很容易发生小吵小闹,更甚者发生动 手事件。如果我们撤换场景,当在一个舒适、宽敞的购物商城里,被陌生人不小心碰 撞了一下,你会感到生气吗?除非当时心情不好,相信不会有谁会因此大动干戈。
 
  这一切从“拥挤”说起,我们就会找到答案。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 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我们是否产生拥挤感 的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因素、人际关系、各种情境因素以及个人过去的经验和容忍性, 其中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也就是单位空间里存在的人的多少。高密度对人造成的 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 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曾经有这么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在车水马龙的旧金山,一天下班时间路上 出现大堵车,堵的时间很长,突然有个人跳下车来,拿出手枪一路打过去,打死了 12 个无辜的司机。警方迅速抓获疑犯,事后经过调查发现,这个人从前没有任何暴力行 为的记录。
 
  这个人过去的行为良好,究竟是什么导致他犯下不可弥补的错?其实他只是工作 压力过大,而拥挤的道路不仅使他无法压制内心的烦躁,反而加剧了这种烦躁,最终 酿成惨剧。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 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从而致使个体行为的偏激。这个恰好能说明为什么在拥 挤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与别人产生矛盾,更上升至言语对骂或者肢体碰撞。
 
  有趣的是,不同性别所导致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在髙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 极情感比女性更强。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 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不难发现,发生 对骂的往往是比较强壮的男子,他们传递出更多的攻击性,而女子,特别是长得娇小 可人的,我们通常会比较容易安息内心的负面情绪,避免矛盾的发生。
 
  导致男女有别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会降低,男性的反应 比女性强烈。由于社会习俗和规范允许女性更接近他人,用以缓解心理压力,导致了 高密度下女性较高的人际吸引和合作性;而男性如果这样,则被视为不合理,男性对 高密度的负面评价较多。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们都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行为避免由于拥挤 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例如,对于挤公车,提前给自己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 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当身处动弹不得的环境中,我们要学会“分隔拥挤”,利用各 种屏障或隔断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例如,在拥挤环境中, 可以提供一个注意焦点,如视野开阔的窗户、壁画等,转移我们的视线,尽力减少与 周围人眼睛的相互接触。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很容易在公车或者地铁车厢里发现电子 屏幕,带来滚动播放的画面,哪怕这是我们平常不会关注的广告或无聊的节目,但在 拥挤的车厢里,还是能为我们减轻拥挤引起的不安和焦虑。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准 备电子工具,听音乐、看电影,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通过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来降低我们的焦虑。认知重建是通过 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我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 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最好的例子就是回想一下当天 的工作、生活,不仅可以分散注意力,还能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