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创伤

  自然灾害由自然力引起,不受人类控制。自然灾害包括极端的天气,即冷、热、 龙卷风、暴风雪、冰雹、暴风、季风等。地震和火山喷发、泥石流以及雪崩也都是自 然灾害。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迨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 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 越大。灾难会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通常包括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对 于一般轻度的灾害,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便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部 分重大灾难,往往能引起慢性精神障碍。而绝大多数灾难,都会扰乱组织、家庭以及 个体生活。
 
  人们在不幸经历灾难之后,其心理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麻痹期:灾害发 生后数小时至数日间,应激反应强烈,处于麻痹状态。第二是人道期:灾害发生数日 后到数周之后,由于救援者众多,对受灾生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时期,有重 建生活的积极姿态,助人行为显著,如帮助积极营救废墟下的幸存者等,所以这一时 期是心理救援的最佳时期。第三是幻灭期:灾害发生数月后至一年佘,新闻媒体关注 度减弱,救援者及救援物资减少,灾民开始感受孤独、无奈、幻灭心中的阴影难以抹去。
 
  一般来说,遭遇灾害而又能幸存下来的人们,往往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 而精神创伤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暂时性的,是一次性的冲击体验,症状几天至几周 内可减轻或消失,康复的可能性大,称之为“应激障碍”;另一种则是慢性的,症状 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称之为“精神创伤后综合症”,也就是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之后,
 
  幸存下来的人们容易转化成抑郁症、焦虑症、妄想反应等心理疾患。重大灾难发生之后, 约有25%的灾民会从暂时性应激状态转向精神创伤后综合症,人们会产生负面情绪, 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更甚者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因此,灾后对于灾民的心理辅导和救助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这种措施要在灾后 及时进行,并需要长期维持。灾后是进行心理救助的合适阶段,此时受害者巳经脱离 危险,但心理上受到了灾难的强烈冲击。灾难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普遍的,但程度因 人而异,有的人通过自身的调整,很快恢复到健康的状态,而有的人却可能从此生活 在过去的阴影下,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救助。
 
  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能有效辅助灾民的心理问题,如:开通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 电话,在报刊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请有关专家做客网站在线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等。 另外,应充分重视社会力量在心理干预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号召民间团体与普通市民 在自然灾害的救助过程中发挥自救互助的作用。在非典时期,很多政府部门成员、志 愿者乃至普通民众同精神卫生工作者、心理卫生工作者一起纷纷参与危机干预的培训 工作。事实表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危机者关心和帮助,能大大地减轻危机反应 的强度,帮助灾害受难者较顺利地渡过难关,战胜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来,灾后的重建,尤其是对于灾民的心理干预辅助能为他们带来 正面的影响,也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增加社会凝聚力。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国内群众及海外同胞不约而同自发组织各种捐助、赈灾活动,社会各界得到极好的互 动与凝聚,这种不分彼此、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精神,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并 且加强了国内外的社会团结氛围。
 
  灾害是人们无法控制和干预的,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技术来预防或者预测灾害的 发生,当灾害发生以后,应该采取及时、积极、长期的心理干预辅助,才能有效缓解灾害带给灾民的心理影响,并且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