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卢比孔河

  心理学家区分两类心智过程:自动的和控制的。自动过程,像、计算4x7,不动脑筋就得出结果。如果有人说4x7,那么不管你想不想;你的脑中都可能出现28——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叫自动的。对比之下,计算26x30,则需要开动脑筋经过几步运算得到780的结果。复杂的数学运算就像其他逻辑推理一样,是需要意志力的,因为你要遵守一套系统的规则,从一些信息得出另外一些信息。作决策时,你经常要经历这样的步骤,经历一个被心理学家叫做卢比孔河行动阶段模型(Rubicon model of action phases)的过程。在西方,“渡过卢比孔河”(crossing the Rubicon)是一句非常流行的习语,意为“破釜沉舟”。这个习语来自恺撒渡过卢比孔河的典故。根据罗马当时的法律,任何将领都不得带领军队越过作为意大利本土与山内高卢分界线的卢比孔河,否则就被视为叛变。因此,领着自己从高卢带来的军团到达卢比孔河岸边后,恺撒就面临一个艰难的决策。在岸边等待的时候,他处于“决策前阶段”(predecisional phase),结合目标,计算每个选项的潜在收益和成本。然后,他停止计算,渡过卢比孔河,进入“决策后阶段”(postdecisional phase).恺撒对这个阶段的形容要贴切得多:“骰子已经掷下。”

  整个过程都可能损耗意志力,但是哪个阶段最耗神?意志力主要耗在了决策之前的所有计算上了吗?到了这个时候,特温吉等几位研究者已经被这个持续很长时间的项目搞得精疲力竭,但是业界一流杂志的评委——他们有权决定研究成果能否发表——想要更多答案。“结项”老手凯瑟琳•沃斯——她知道如何把持久战般的项目带向最终成功——接管了项目,重新作了策划。她设计了一个实验,借用了戴尔电脑的自助销售网站dell.com。在dell.com,购物者可以为自己量身配置电脑,硬件大小、显示器型号等都可以选择。在实验中,被试者做的事情就跟真正的购物者一样(只是最后没有真的买下电脑)。

  每个被试者随机分到一个任务。一个任务是,看电脑的某些参数,但不作决定。分到这个任务的被试者,比较各个选项和价格,形成偏好和观点,不作最终选择。这个实验条件模拟的是决策前阶段。

  另外、一个任务是,看写有电脑各参数的单子,根据单子配置电脑。这个实验条件模拟的是决策后阶段。第三个任务是,决定所要电脑的具体参数。分到这个任务的被试者不是简单地考虑各个选项,也不是简单地执行别人的决策,而是必须掷骰子,即作决策——结果表明,这个任务最耗神。每个被试者完成任务后都测了自制力,测评方式是解出尽可能多的难題。真的作了决策的被试者,比其他被试者放弃得更早。渡过卢比孔河,似乎是很费脑子的,不管是涉及决定帝国的命运,还是涉及决定计算机硬盘的大小。

  但是,如果所面临的选择,比考虑是否发动内战甚至比考虑计算机配置更简单、更吸引人呢?假设选择过程让你觉得好玩,那么选择仍然损耗意志力吗?研究者设计了另外一个版本的结婚礼物实验,但是这次的被试者比琼•特温吉要热情得多。事前,他们说他们期盼作选择,事后,他们说作选择的过程让他们很愉快。与此同时,另外一组被试者觉得挑选瓷器、银器和家电的整个过程都特别令人讨厌。

  不出所料,选择过程如果让人愉快,就不那么损耗意志力——不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选择只有几个,4分钟之内可以完成,那么喜欢作那些选择的人不会损耗任何意志力,而讨厌作那些选择的人不出所料仍然损耗了意志力。但是,如果选择多了,整个过程持续12分钟,那么两组人都损耗了同样的意志力(自制力测验得分与对照组一样低,对照组没有作选择)。显然,少数几个愉快的选择并不那么耗神,但是长期来看,自由选择之类的事情好像是不存在的,至少就为自己作选择来说是如此。

  然而,为别人作选择,并非总是那么难。你也许为装修自己的起居室大伤脑筋,但是,为不太重要的熟人作装修决定,你就不觉得那么耗神。研究者向人们提了一系列家庭装修问题,然后测评他们的意志力。结果显示,为不太重要的熟人作决定损耗的意志力远远少于为自己作决定。为某个熟人挑选沙发,你不了解其品位,这会增加挑选难度,但是你不太在意结果,这会抵消挑选难度。毕竟,你不用每天看着沙发。如果你知道渡河的另有其人,那么卢比孔河彼岸看起来就不那么恐怖。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