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自制力

  如果你在定期参加宗教集会,祈祷神明让你活得更久,那么你很有可能如愿以偿。甚至,'你到底向哪个神明祈祷似乎并不重要。根据心理学家迈克尔•麦卡洛(Michael McCullough,他本人并非虔诚宗教徒)的说法,任何一种宗教活动都会延长你的寿命。他作了一个元分析,这个元分析涉及了至少三四十项研究,这些研究询问了人们的宗教虔诚度并跟踪调查了人们一段时间。结果发现,不信教的人死得更早,而且,同年出生的人,与不信教的人相比,积极参加宗教活动的人仍然活着的可能性要高25%。这个差异非常大,特别是在用生死来衡量的时候,而且这个结果(发表于2000年)后来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证实。有些长寿者无疑喜欢认为,神明直接回应了他们的祈祷。但是,社会科学家并不欢迎神明干预说,因为这种说法很难在实验室加以检验。他们找到了更世俗的原因。

  与不信教的人相比,信教的人较不可能形成醉酒、抽烟、乱性、吸毒之类不健康的习惯。他们更有可能系安全带、看牙医、服用维生素。他们有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他们的信仰有助于他们在心理上应对不幸。他们有更强的自制力,正如麦卡洛及其在迈阿密大学的同事布莱恩•威洛比(Brian Willoughby)最近分析了80多年间几百个有关宗教和自我控制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一样。他们的分析于2009年发表在心理学领域最权威、最严格的杂志之一《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宗教的某些好处并不让人惊讶,比如,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之所以有这些好处部分原因就在于,某些价值观一旦被人与神(不管是哪个神)的意志联系起来就显得更加重要。宗教还有一些较不明显的好处,比如,有人发现宗教有助于减轻人们在不同目标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内心冲突。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相互冲突的目标妨碍自我调节,所以,宗教好像给信徒提供了更清晰的优先次序,减轻了这样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宗教还有利于增强自我控制的两个要素:意志力和行为监控。早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者就报告说,在主日学校花时间更多的学生,在实验室自律测验中得分更高。不管是根据父母的评分还是根据老师的评分,虔诚信教的孩子冲动性相对较低。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研究者专门考察过经常作祷告或进行其他宗教活动对自我控制的影响,但是这些仪式应该像其他曾被研究过的练习(强迫自己坐直、强迫自己用语准确等)一样能够增强意志力。

  另外一个宗教活动——冥想,往往涉及有意识地努力调节注意力。刚刚练习坐禅的人,为了静下心来,往往会数自己的呼吸一直数到十,然后重新从一数到十,一遍又一遍循环往复。思想会非常自然地走神,所以让思想集中起来关注自己的呼吸,有助于约束思想。念经(不管念诵哪个宗教的经文)也是一样的。神经科学家观察处于祷告或沉思之中的人,看到对自我调节和注意力控制都重要的两个脑区活动强烈。心理学家阈下呈现(飞快闪现,让被试者只在潜意识层面知道自己看见了什么)宗教单词,有了一个发现:如果呈现的是God(上帝)、Bible(圣经)之类的单词,那么被试者识别drugs(毒品)、premaritalsex(婚前性行为)之类与诱惑有关的单词或词组的速度就会变慢。“看起来就像人们把宗教与压制这些诱惑联系了起来。”麦卡洛说。他暗示祷告和冥想是“一种增强自制力的厌氧运动”。

  宗教信徒定期强迫自己中断手头事务作祷告,培养了自制力。有些宗教,像伊斯兰教,要求教徒每天在固定时间作祷告。很多宗教规定了斋戒期,像犹太教的赎罪日、伊斯兰教的斋月和基督教的大斋节。宗教规定了特别的饮食模式,像清真食物或者素食。有些礼拜和冥想要求信徒很长时间保持一个特别姿势(像跪着、盘坐),这个特别姿势一般是不舒服的,要保持下去只有依靠自制力。

  宗教还有利于增强自我控制的另外一个要素——行为监控。—般而言,信教的人觉得上帝或者其他神明在看着自己,注意着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甚至知道自己行为背后最隐秘的原因。要是自己因为错误的原因做了貌似正确的事情,那是轻易糊弄不了上帝或者其他神明的。马克•鲍德温(Mark Baldwin)及其同事作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让本科女生在电脑屏幕上阅读一段明显有性意味的话,然后让其中一些女生下意识地看教皇的照片,最后让所有女生对自己评分。结果,天主教女生(这些女生接受教皇的宗教权威,看到教皇就会想起上帝的戒律)对自己的评价比较负面,这大概是因为她们的潜意识记下了教皇的形象,进而为看了色情读物(还有可能乐在其中)而惭愧。

  不管是否相信某个无所不知的神明,信教的人往往十分清楚自己被很多双眼睛盯着——这些眼睛属于所在宗教团体的其他成员。定期去礼拜堂,他们就感受到一种压力:必须根据团体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使在教堂外边,信教的人也经常与其他信教的人待在一起,进而觉得自己要是有不良行为就会被人注意、反感。宗教增强监控的另外一条途径是仪式,这里的仪式是专指那些要求人们反思自己的道德过错以及其他过错的仪式,例如,天主教的告解圣事、犹太教的赎罪日。

  当然,连刚开始的入教也需要一些自制力,因为入教就必须做礼拜、记祷词、守规矩。研究者之所以发现信教的人自制力较髙,一个原因就是样本有偏。信教的人,刚开始的自制力就高于一般人。但是,即使考虑了那个因素,研究者仍然看到有证据表明宗教会提高自制力,而且很多人本能地得到同一结论——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想增强自制力时就会入教。其他人在遇到麻烦时会重拾儿时学到的信仰,但是过后就会放弃。他们重新信教,也许部分是因为他们隐约觉得:要是他们过去的生活方式更恰当的话,他们也许就不会碰到现在的问题(酗酒、吸毒或债务)。但是,除了最初的后悔之外,他们最后可能认识到了:宗教的约束会帮助他们回到正轨。

  一i是无神论者的玛丽•卡尔,最后彻底投降,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甚至熬过了圣伊格内修斯(St.Ignatius)灵修——一系列高级的、严格的、耗时的祷告和冥想。显然,她走的路并不适合每个人。即使你愿意仅仅为了提高自制力而皈依天主教或者其他宗教,你也很有可能因为并不真心地信教而享受不到宗教的大部分好处。心理学家发现,因为外因——像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或者想结交人脉——参加礼拜的人,并没有真正的信徒那么高的自制力。麦卡洛下结论说:信徒的自制力不仅来自担心神明谴责,而且来自恪守宗教价值观,这套价值观让他们的个人目标有了神圣的光环。

  他建议无神论者寻找自己的一套神圣价值观。它可能是立志帮助他人,就像亨利•莫顿•斯坦利把终结奴隶贸易当做自己在非洲的“神圣使命”一样。它也可能是促进他人健康,或者传播仁道,或者为下一代保护环境。在传统宗教衰落了的富裕国家,环保主义特别强大,这很有可能并非偶然。献身上帝似乎让位于尊重自然的美丽和卓越。环保分子的“少消费少浪费”理念,正在像宗教训诫或维多利亚启蒙书一样教孩子如何自制。世俗的绿色似乎正在本能地用一类自律替换另外一类自律,用一种规则替换另外一种规则:有机替代(犹太)洁净,可持续性替代救赎。

  绝非偶然的是,有些人把《圣经》抛在一边,最后买了很多宣扬新的生活规则的书。他们收起了“十诫”,以“七个习惯”或“十二步”(Twelve Steps)或者“八圣道”(Eightfold Path)取而代之。他们即使不相信摩西的上帝,也喜欢十诫的思想。这类规则和教条也许打动不了你——甚至让你紧张——但是不要以为它们只是无用的迷信而拒绝它们。你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看待这些规则:这种方式带有足够多的统计图表、数学博弈理、论和经济学术语,能够取悦最世俗的科学家。

每天,悦心理网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品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备案号:鄂ICP备14009956号-2

本站内容均转载自网络,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QQ:1989592798,本站立即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