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复试关于经典的提问

2024年2月20日 发表评论

中医考研复试关于经典的提问

28.《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1)“虚静”是指要排除杂念,保持安静。对于“保”,历代医家有不同解释,王冰释为保证、把握之意,是谓在诊脉时要精神专一,才能保证判断无误;杨上善释为保持之意,是谓医生在诊脉时要保持安静,丹波元简认为“保、葆、宝”古通用,“宝”可引申为重要之意,意谓虚静是诊脉时最重要的。

(2)三种解释虽文理有所不同,然其所论医理则相同,均强调诊脉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尤其是医生更应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心无杂念。

(3)不仅诊脉时要“虚静”,其他诊法也同样要求“虚静”,才能准确地获得病情资料;在整个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也都需要保持“虚静”,才能制定出准确的治则治法。临证时医生“虚静”与否,也反映了医德医风。

29.怎么样区别肝的平脉、病脉,死脉?其鉴别要点是什么?

(1)四时五脏之脉均以胃气为本,并把胃气的多少、有无作为识别其平、病、死脉的要点。

(2)有胃气之脉是无论何脏特征的脉象,均应从容和缓、节律均匀、应手柔和有力的脉象。故四时的平脉,就是应时之脏的脉象相兼于胃气脉象之中;若本脏之脉明显,从容和缓之胃气脉象少,则为病脉;若只见本脏之脉,而毫无从容和缓之胃气脉象,是胃气已绝的真脏脉,即死脉。所谓脉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判断脉中有无胃气是诊脉的重要内容,也是辨别四时五脏平、病、死脉的基本精神和标准。

30.据《素问·疏五过论》谈谈你对“脱营”与“失精”的认识?

(1)“脱营”与“失精”皆是慢性虚损性疾病。早期外症不显,病势却不断发展,身体渐渐消瘦,精神困顿少气懒言,精气衰减,阳虚振寒,惊悸不安,终至营卫耗尽,气血大衰,形神俱败。

(2)两病在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上均无大异,只是言及起病,脱营乃因“尝贵后贱”,心志屈辱,神气不伸,而致营血不生经脉虚空;失精乃由于“尝富后贫”,家财破败,心内忧煎,奉养日廉,由厚味美食而为黎充饥,致精气内亏,渐渐衰败。

(3)从对“脱营”、“失精”等疾病的论述,可见《内经》强调人的生命和健康不仅受天地自然变化的影响,更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重视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这就要求诊断疾病必须耐心细致地询问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把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相关因素,注意患病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实施个体化的躯体与心理的综合治疗。

31.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浅谈你对虚里诊法的认识?

(1)虚里诊法:虚里是足阳明胃经除丰隆外的又一大的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后世亦将心尖搏动处谓之虚里。水谷精气与肺吸入之清气交会于此而形成宗气,因而虚里诊法是诊察虚里的搏动,以候宗气的盛衰,对某些疾病的轻重安危死亡,确实有一定的意义。

(2)虚里搏动“盛喘数绝者”,指蓄力搏动之甚而急促如喘,且屡见断绝歇止,其病在胸中,反映体中的胃及心肺有疾。

①虚里搏动“结而横”,指蓄力搏动结实有力,横挺指下,时而一止。说明内有积聚。

②虚里搏动“绝不至”,蓄力搏动断绝不续,乃宗气败亡,主死,预后不良。

③搏动剧烈“其动应衣”,是宗气大泄之证,预后差。

32.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论述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治法?

·原文: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1)病因:“其有不从毫毛而生”,指出水肿病可有感受外邪而发自皮毛者,也有发自内伤者。此处所言水肿的病因是由内伤所致,并非由外感所得。

(2)病机:据“五脏阳以竭也”、“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其魄独居”、“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可知本篇所论水肿的病机,是由于内在致病因素导致五脏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蒸化水液,致使水湿内停,水液妄行,充斥于肌肤四肢及胸腹而成水肿病证。

(3)症状:据“津液充郭”、“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形施于外”等论述,说明本病以形体浮肿为主症,浮肿以四肢尤甚,使衣服难以穿上。甚则影响内脏,水邪凌心射肺而出现心悸、喘咳等症。

(4)治则: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堃”,即平调阴阳的盛衰,并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体现出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

(5)治法:

①“开鬼门,洁净府”指出祛除水邪的具体方法当用发汗、利小便法治疗。

②“缪刺其处”指出当用刺络法祛除在络的瘀滞,利于阳气的敷布以官通阳气。

③“微动四极”指出当轻微地活动四肢,以运脾气化水湿,为后世提出健脾利湿法的先导。

④“温衣”即保护机体的阳气以助阳气散阴凝,此为后世提出温阳利水法的先导。

(6)总之,本段原文论述了水肿病的证治,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现代临床中运用的温阳利水法、治水重在调整肺脾肾、利尿以及发汗等治法均是在本篇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33.结合《素问·五脏别论》原文,试论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原文:“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1)从寸口与胃气的密切关系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化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的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肺脉起于中焦,并环循于胃口,故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

(2)从寸口与肺脉的关系来看,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手太阴肺脉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寸口部位又是手太阴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所在,是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都可反映到寸口上来。

(3)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和病理变化,判断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成为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34.试述正治法、反治法的概念及其具体方法?

(1)“正治法”的概念及其具体方法

“微者逆之”,“逆者正治”。“微者”是指病情轻微。正治法适用于疾病较轻或者虽重但其外在表现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治疗用药时药物的属性与疾病征象相逆即可,即“逆之”,此者称为逆治法,即常规治法。

临床上常用治法多属于此,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本篇所述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也都属于正治法。

(2)“反治法”的概念及其具体方法

“甚者从之”,“从者反治”。“甚者”指病情沉重危急。反治法适用于病情复杂,疾病的外在表现出现与其本质不一致的症状与体征即产生了假象,则用药时就需要药物的属性与其病象(假象)相顺,即“从之”,此者称为从治法,即与正治法相反的变通治法。

本篇举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治法以作示范。热因热用,是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是以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是以补益药治疗腹胀等貌似滞不通的病证;通因通用,是以通泄药治疗腹泻等貌似通泄的病证。

35.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主要精神,谈谈养生应注意哪些方面?

·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指养生应该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

(2)和于术数:指恰当运用修身养性之术,如导引、吐纳、咽津等。

(3)食饮有节:指饮食要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也不能偏嗜。

(4)起居有常:指日常起居作息有规律

(5)不妄作劳:指无论劳作房事还是心劳都应适度,不违背常度。只有掌握了这些养生之道才能保持形神和谐协调,即“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些法则对今天的养生保健依旧有实践价值。

36.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1)肾在五行属水,应冬,主闭藏。“肾者主水”即指肾主藏精的功能,是人生殖机能盛衰和机体生长发育的主导因素。肾不仅藏先天之精,且接受五脏六腑之精。肾与五脏六腑有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肾藏先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根本,同时肾又依赖五脏六腑化生之精的培育,才能源泉不竭。故五脏精气充盛,肾乃泄生殖之精

(2)这种肾与五脏六腑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对指导临床养生及辨证论治有极重要的意义。如肾泄之精为五脏六腑之精培育而成,因而宜慎守之、忌房事不节是养生的重要内容,提示欲保肾气,不可忽视对五脏六腑之精的培育。此外,后世医家提出的诸多治疗法则,如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以及补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养等治则也是该理论的实际应用。

网上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备注】发送招生简章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