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共情原则是什么

2024年3月2日 发表评论

心理咨询的共情原则是什么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却也是最难的心理咨询基本功。共情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石,也是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共情构成了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是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观察的核心和先决条件解析:无论是哪个流派都非常的强调共情,共情可以说是一切心理咨询的基础。

但是真正做好共情又太难太难。

甚至我们未必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清楚,共情具体是什么?心理咨询中的好的共情是什么样的?共情有哪些不同的模式和具体方法?

在这里,我想通过解析一篇国外关于“共情”的一篇高影响力文献,与大家共同走进心理咨询专业的“共情”。

这篇文献来自国际心理学顶级核心期刊《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的一篇综述——“超越共情:共情临床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原文作者Robert C.Lane教授一生著有17本书和大约250篇关于心理治疗的文献,被美国心理协会的几个部门授予年度杰出心理学家,心理治疗领域的传奇人物,以及罗洛·梅奖的获得者。

本文将共情的内容、模式、方法、背后的深层内涵进行阐述和解析。每个小标题中的第一部分为原文献内容的笔记总结;第二个部分为解析,是在笔记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篇关于“共情”的经典文献、我的个人领悟和经验,以及德瑞姆文献研讨会现场多位咨询师讨论的智慧结晶,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思考“共情”。

(本文1万多字,适合收藏慢慢阅读。)

什么是共情

1.共情的两个组成部分:

(a)治疗师以患者的方式看待患者的世界。(整体)“把你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put yourself in another’s shoes”

(b)治疗师抓住患者此时此刻。(当下)现在正在发生什么,思考什么,如何感受和体验。“想象患者内心的体验模式,即使它不能直接被观察到”

第二个组成部分不仅指患者在意识层面上的思考、感受和体验,还指在内心深处潜意识层面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与患者表面的交流方式的联结和分担,还必须涉及患者的无意识交流和状态,通常这与意识的表达不一致”

以上两个部分合起来:共情是指治疗师以患者的方式看待患者的世界,并且治疗师同时在表面的意识层面和内在的潜意识层面感知并了解患者正在发生什么、想些什么、感受到什么和体验到什么。

解析:

在咨询中,来访者的意识、无意识与咨询师的意识、无意识对话,总共会出现这八条线的对话。最初在新手咨询师阶段,咨询师的意识可能只能主要都在和来访者的意识交流,以及两者的无意识之间也在互相交流。但在共情中,一个好的共情,咨询师的意识要同时捕捉到来访者的意识、无意识,以及自己的无意识,并且深深的让来访者的意识层面、无意识层面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共情。

2、共情的理论发展

20世纪6、70年代,共情被引入心理治疗领域

关于共情的理论发展主要归功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论家。

共情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外部模式

第二:“设身处地——穿进患者鞋子in the patient’s shoes”模式

第三:内部模式

作者认为第三个内部模式是超越共情的。

解析:

这三个模式在作者的讲解中是按照临床理论发展的先后顺序讲的,在实际运用中,这三个模式一个比一个共情得更深刻,对咨询师的挑战更高、难度更高、风险也更高。

最初入门时许多新手咨询师其实连第一个模式都没有做好,大多数咨询师只能做到第一个或第二个模式,有的咨询师偶尔能做到第三个模式。

接下来本文将解析“共情”的三种模式和对应的方法,以及对咨询师的挑战,打开我们对共情认识的大门。其中第三种“内部共情模式”是心理咨询和亲密关系中,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最为触动人心的部分。

1.共情的外部模式

1、外部模式咨询师共情的目标:

•保留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意识

•不要进入患者的内部世界太深

•了解和抓住患者的想法、感受和体验,而不必拥有或分担来访者的想法、感受或体验。

作为一个外在的,与来访者有联系的治疗师,你“感觉来访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但不会失去那个”好像“。本质上来说就是感觉到病人的困惑、他的恐惧、他的愤怒,好像是你有这些感觉(但你现在没有这种感觉)。“好像”就是从内心开始的,好像有一个心理过程被一致地观察到了。

在精神分析方法中,外部模式治疗师不会融入患者体内,不会生活在患者的世界中,也不会感染患者的感受或体验。“弗洛伊德想要理解,渗透到患者的动力的最隐蔽的范围内,但他不想体验那些动力,不想要自己去感受动力,不想要医生和病人两个人都生活在病人的世界里”。治疗师要保持在外面,只要能够对材料进行逻辑、智力上的审查和分析。

解析:

人的自我保护、回避痛苦是一种本能。正常情况下人都很难放下自我,不敢全然的走入对方内心深处。大多数时候我们是知道、理解对方的想法的,但很难在情感上去“分担”,与对方共同感受到痛苦。

但是心理咨询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咨询师需要放下大部分的自我和防御,尽可能的走进来访内心深处。即使是做好这个第一个外部模式的共情境界,也需要心理咨询有较好的人格和全身心的投入于咨询。

2、外部共情的方法

那么如何在保持站在外面的同时知道患者内部发生了什么?

(1)观察客观的共情线索。最常见的方法依赖于治疗师仔细观察患者感受和体验的线索。如病人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病人是否接受自己感受的线索。观察患者的语气、与感受相关的材料、自我否定感、间接的线索提示、语速和节奏的变化,以及与感觉相关的词语,手势和身体姿势的使用。

(2)把关于患者的知识和推论放一边。以下的三种方法需要治疗师将临床知识和对患者的推断放在一边,同时不要在临床上追寻和了解患者的情况。相反,治疗师与患者在一起,好像治疗师对患者几乎没有了解、理解或推论:

-“撇开对于患者的所有期望、预先判断和客体化,只是在患者所在的地方和他见面”

-“甚至哪怕治疗师对患者说的话到了轻信的地步,对治疗师来说,暂停判断也能使治疗师共情患者”

-“治疗师对自我的这种否定涉及一种自我侵略:淹没自己,屈服于不知情,并把自己放在一边”

解析:

强调共情时咨询师最初的反应是完全接纳的态度,甚至是轻信。哪怕觉得对方说的可能不真实,都先从情感当中想,在幻想层面中,一切都可能是真实的。我们是心理咨询师不是法官侦探,不去验证事实,而是验证他为什么要这么讲,他讲述的东西对他的情感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希望理解他背后潜在的动机。(张海音)

(3)受激发的自由联想和幻想状态。治疗师将对患者的知识和推论放在一边,进入自由联想和幻想的状态,以便患者自由联想的流动刺激治疗师自由联想的流动。通过这种方式倾听,分析师可以接受内心更深层的无意识材料。一旦分析师从正在传播的患者那里接收到这种内在更深层的无意识材料,接受自由联想的状态就会被外部的逻辑审查状态所取代,并从材料中得出临床推论。

(4)观察患者时保持天真的状态。治疗师把对患者的知识和推论放在一边,进入一种完全天真的观察状态,只是观察患者身上表现出了什么。治疗师是一个无自我、无身份的天真的观察者,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存在的任何特定方面或内容上。作为一个有组织和有结构的实体的治疗师几乎不存在。

“治疗师必须继续观察和倾听,坚持患者的材料并直接体验患者,而不是专注于寻找隐藏的更深层的材料,才能得到对隐藏的、内在的、更深的东西的天真观察。“需要”放下所有期望,放下所有想要探寻表象背后的实质的努力,这么做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地达到患者内在的体验”。

解析:

咨询师要放下自我才能准确的共情对方。包括咨询师在倾听来访者的时候,也难免会因为自己的潜意识过滤而有偏差的吸收来访者的信息,倾听不全来访者本来的面貌。

来访者对自己感受的用词可能会被咨询师不经意间替换,咨询师在复述咨询中听到的来访者的话时可能会遗漏重要细节,甚至有时咨询师会发现对来访者一个理解顿悟,来访者早就告诉过但不知为何遗漏了。

就像我们倾听时带着自己的管道,这个管道可能不够宽敞通透,或者自己带着杂质和染色剂,如果咨询师不能通过自我体验、不断的自我提升把自己的管道修宽、通、去除杂质,难以纯净的真正接收到来访者的全貌。也更难以做到准确而深刻的共情。

(5)将自己置于自己生活中的类似场景中

从来访者的叙述中搜索与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或事件,又称为“重复记忆体验”的共情方法。这使治疗师可以探究另一个人心理体验中近似准确的记忆重复或情感认同。

“共同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自己记忆中相应的情感状态。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观察患者的生命体验时,我们暂时向他展示我们曾经在类似情况下的感受”(Schafer,1959,)。

“以一个疯狂的边缘人格患者来举例,他有很强烈的被抛弃的感觉,当分析师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模仿诱导自己有类似的感受时,他可能会记得过去类似经历的时刻”(Buie,1981)

解析: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的经验、阅历可能会影响他的共情能力,但用这种方式共情,也存在风险,也许同样一个经历,你的感受和来访者的感受并不完全一致,如果轻信的认为来访者也应该有和你类似的感受,就可能会被误导或遗漏。

(6)将患者的临床模型纳入情境

在咨询中,治疗师逐渐建立患者的临床模型。当患者谈论某些场景时,治疗师会想象依据患者的临床模型,他会如何作出反应、回应、感受和体验。“我慢慢地在我体内建立了一个患者的临床模型......这个临床模型是我建立的患者的副本或复制品,并把我的新观察和见解加入进去....我倾听这个模型。

通过使用患者的这种临床模式,治疗师可以抓住该患者如何看待这种情况,以及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思考、感受和体验。

“他们都假设了另一个人的内在形象的建立,这个人的深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分析师在理解来访者正在经历什么''。

解析:

作家在写小说时也会建立一个这样的内在人物模型,有的人建立的模型是复杂的、有深度的、生动的,有的人建立的模型是干瘪的、有偏差的。

心理咨询师既需要建立好关于来访的临床模型,也要建立自己的内心模型,以及自己和每个独特的来访互动的关系模型,这些模型越深刻、精细、立体、丰富,越有助于更好的进行共情和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咨询师需要认真学习人格心理学、深度的理解人、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自我觉察、理解和感受力。

有时候咨询师的反移情也会阻碍共情,这时候咨询师需要通过觉察反移情背后的客体关系,丰富对临床模型以及当下情境的理解,重新回到“共情理解”的位置上。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因素会影响心理咨询师对来访的共情能力。比如咨询师对情感的开放性和咨询师的个人议题。来访者的情感的觉察和表达能力越强,心理咨询师越能很好的理解来访作为丰富的具体的独特的人。心理咨询的频率越高(如一周2次及以上),咨询时间越长(如1年以上),咨询师也能对来访更容易建立起更深的理解和联结,双方更可能磨合出彼此合适的互动方式,建立潜意识层面的相互理解。

2.穿进患者的鞋子”共情模式

1、什么是“穿进患者的鞋子”共情模式

治疗师努力设身处地从患者的这个角度看世界,并从这个角度看待患者在想些什么,感受到什么和体验到什么。可以获得“分担和理解他人的瞬间心理状态的内在体验”

从病人的位置看待世界,同时治疗师也保留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意识。共情是通过来访者的眼睛“穿到ta的鞋子里”并看到世界的过程,但并没有与自己的现实失去联系”.“共情者保持自我完整性,并放置自我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现实,却不受对方经验的威胁;因此,共情者能够有效地使用认知功能。

始终要注意治疗师和患者是不同的人。“危险在于,治疗师会忘记来访者和治疗师是两个不同的人,因此,他不能在来访者的现象学世界和他自己的世界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这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治疗师就无法发挥作用;“他可能会陷入患者的情感斗争之中,而且即使治疗取得进展,治疗师也无法识别出这样的进展”治疗师必须“自身足够安全,他知道自己不会迷失在对方的奇怪或奇异的世界中,并且可以在他希望的时候舒适地回到自己的世界”。

通过穿进患者的鞋子里,治疗师可以在感知患者的世界和处理临床材料之间安全地切换。“只有短暂的一体感,紧随其后的是一种分离感,以便让咨询师不仅是和患者一起去感受,并且是感受到患者”。

“对于发展最佳的共情能力而言,似乎治疗师必须能够做到既分离又融入——同时是观察者和参与者——对于他的病人来说,治疗师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最重要的是,治疗师必须是能够允许这两组位置之间的转换和摆荡”

解析:

穿进患者的鞋子模式,和外部模式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分担”,在感受上“分担”了来访者的情感,在来访者悲伤时,你也感受到了悲伤,甚至可能与对方一起眼含泪水。这种共同的感受,与你自己无关,而是你真的感受到了对方的感受,并在感受层面上分担,与他在一起。一个人无法100%的完全感受到另一个人的感受,但在共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无限接近于感受到对方的感受。虽然你只能在感受上感受到其中一部分,在情感上你也分担了对方的感受,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抚慰和联结。

2、穿进鞋子模式”的共情方法

(1)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世界并成为患者的世界。

治疗师不仅能够感知患者所感知的世界,而且能够拥有以这种方式看世界的想法、感受和体验。“在一个人的想象中将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世界中。通过这种想象和模仿,可以延长人类情感体验的知识”。

“分析师建立了一个临时表达患者世界的内部形象。通过建立这个形象,分析师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构建了一个患者的世界,这让分析师接近这样一个位置:如患者那样经常幻想和感受的位置(在情感和身体中)。”

(2)复制患者的姿势、手势、表情和动作

从字面上或想象中复制患者的姿势、手势、表情和动作。特别是在患者正在讲话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治疗师能够很好地抓住患者的想法、感受和体验。治疗师带着惊讶的大眼睛复制病人的直立坐姿,或复制病人的懒散姿势,或右拳反复撞击摊开的左手,或双臂向上伸展到头部上方。

治疗师“呈现出对方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从而在治疗师的自我内部产生对方的情感状态。治疗师可以通过重复他们在患者身上观察到的某些手势或手部动作来了解患者的症状。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师觉得自己可以更容易地进入患者的情绪,更好地了解他的冲突的性质”

与外部模式类似,治疗师被要求保留他/她自己的身份、自我感和个性,以保持区分自己和患者自我的能力。治疗师不应该在患者体内,不要成为患者,不要与患者融合或交缠。治疗师要看到病人看到的世界,但不会进入那个世界,也不会用患者的方式进到患者到达的程度。最后,治疗师要能够知道患者的这些想法、感受和体验,但是不要过多地接受它们。

解析:

这种模式属于比较强的共情,经验丰富的咨询师通常能够努力去达到的层次,风险不是特别高,没有自我瓦解的风险,但又能很好的共情到来访者。当你非常专注于来访者的感受时,你可能就会进入这样的共情状态,但如果咨询师还能想到我是什么身份角色、我要做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目标,就会瞬间又从这种共情状态中出来了。

3.内部模式的共情

1、什么是内部模式的共情

当治疗师放下自己的自我并且故意与患者对齐、合并或融入时,会产生一种共振的混响或回应患者的感觉。这是一种强烈的共鸣。它是一种感染,一种原始形式的情感交流,其中一个人内部强烈的感觉在另一个人内部唤起同样的感觉“。它被认为特别是在强烈的感觉中发生。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的强烈情感刺激了其他人,并让他们有了相同的情感,与患者合并或融合的治疗师观察到了这个想像并在临床上让其发挥作用。

2、如何做到内部模式的共情?

(1)治疗师的注意力被引导到患者的注意中心

治疗师的注意力尽可能完全地用于关于患者的任何事情。在精神分析中,患者和治疗师常常都在关注相关材料,而不太关注两个人之间的流动。该方法需要将患者的注意力明确地投入到与感觉相关联的图像、物体、场景和情境中。

由于患者的所关注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治疗师也会同样地关注这些材料。尽可能地将治疗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患者所参与的任何内容上。治疗师和患者都共同参与到癌症、头痛、某人的面部表情、存在并生活于哪个场景或情境中,这些都是与当下患者和治疗师的感觉相关的。

当患者专注于自由联想的时候,如使用空椅技术或催眠治疗时,或患者用自己的词汇去描述这些时,患者的注意力会从治疗师那里移开是很正常的。为了让治疗师能够参与到病人参与的事情上,这种方法邀请治疗师做患者正在做的事情,就好像两个人都在直接地看向那里,也可能闭上眼睛更清楚地看——这样就不会将注意力分散在与另一个人交谈这件事上。

通过在患者体内以及处于患者所处的场景或情境中,治疗师将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在一个被父亲殴打的场景中,与病人一起,“我感受到了被父亲殴打的痛苦,好像我自己也受到了击打,这让我很好奇”。当患者情绪低落感到沮丧时,“就像是我自己的自卑一样沮丧......他最后表示如果杀了他,那他就能坚持上大学,我感觉到了某种兴奋,好像这个决定是由我自己的意愿做出的“。这种感觉是真实的。“这种感受可能是激烈而持久的,治疗师实际上正在体验她的来访者的想法和感受,就好像他们起源于她自己身上一样”。当患者哭泣时,哭泣也会发生在治疗师身上“我注意到,当患者哭泣时,我不仅感觉自己在哭泣,而且经常发现自己发出简短而低沉的哭声”。内部模式的治疗师通常会伴随身体感觉。他提到了他母亲的拒绝,我甚至在自己的皮肤上经历了一种灼烧的愤怒情绪。

(2)治疗师允许患者说什么进入并穿过through治疗师

当患者和治疗师都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那里时,治疗师可以允许患者所说的内容好像进入并穿过治疗师内部一样。无论患者说什么和做什么,无论他怎么说和怎么做,都好像治疗师“与病人一起谈话”。当患者看着癌症说“我知道它会杀了我”时,就好像治疗师也以同样的方式说出这些话。两人都在看癌症。这些词基本上来自既来自患者又来自治疗师。

虽然是患者说了这些话,但这就好像患者的声音在治疗师里面一样,这些话似乎来自治疗师的某些部分。看着癌症,看到它就在那里,就好像治疗师内部的某些东西说:“我知道它会杀了我。”治疗师的姿势使得这些词语同时发生在治疗师中并穿过治疗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疗师是患者话语的载体。

这两种临床方法的结合使用使治疗师能够非常接近于以患者的方式看待患者的世界,并且能够参与患者正在经历的事情、想法、感受和体验。患者的注意力中心或场景是伴随着感觉的,在这种程度上,治疗师让患者的话语能够进入并穿过治疗师,那么治疗师就能够同时在表面和深层很好地分担患者正在经历什么、思考什么、感受什么和体验什么。

事实上,当感觉水平很强时,当患者和治疗师都集中在强烈感觉的场景上的时候,治疗师使用这两种共情的临床方法可能可以敏感地接近患者的内心深层的感受和体验。

这两种临床方法锚定了内部模式,并提供了一种不那么分散和模糊的图式。将治疗师概念化为合并、融入、进入患者,成为一种心灵统一体。当患者和治疗师的图式彼此“对齐”时,当患者和治疗师同时专注于第三个焦点或场景时,当治疗师允许患者的话语进入并穿过治疗师时,多余的隐喻式的精神包袱有所消除The excess metaphorical baggage is somewhat removed。换句话说,这两种临床方法有助于从其松散的诗歌式的、隐喻式的形象中去除内部模式,并使其具有更实际的临床状态。

解析:

当内部共情发生时,是某种心与心的相遇,情感深深的联结。

被共情的人仿佛突然间感到即使身处黑暗深处也变得不再那么孤独,因为另一个人也愿意为你跳入了黑暗,轻轻陪在了你的身边。

那一刻,也许双方都有某些内心的泪滴轻轻滑落,或是一声叹息。

若是发生在一段有爱的亲密关系中,如同曾经彻骨的寒冷中忽然有了一点点的温暖。

但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放下自我很难,因为这可能会带来丧失感、失控感,以及抑郁感。这种共情方式还可能会发生替代性创伤或职业耗竭。比如在地震的援助中就可能会出现替代性创伤,因为地震的场景冲击太强太直观了,有较强共情能力的咨询师都很容易被深深地卷入,许多情绪情感久久不能散去。

使用第三种内部模式有自我解体的风险,而且这种状态很难用言语描述清楚,更像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为什么人有可能进入第三种内部模式的共情?

在这张图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体,个体的背后是家庭,家庭的背后还有民族、大集团、原始祖先、动物鼻祖、“中央之火”。越往深处,共通的部分就越大。

共情到深处,就像“赤裸交谈”,剥离了一切的防御和面具,一起在无意识的水里游泳,就像不同的井水都属于地下水,这时移情会很强,是在用心、用生命在治愈,而不仅仅在头脑层面。

然而这种共情方式有风险,需要一个人可以将自我解体,全然的放下自我并注入到“另一个结构”,这是有风险的、可能会失控的,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力很难做到这一点,或者即使做到了也可能会受到创伤。

在最初的母婴关系中,一个足够好的共情能力强的母亲也是这样放下自我高度关注和共情着婴儿,温尼科特认为妈妈是在冒着“精神病性”的风险为婴儿提供无我的“实况人性抱持”。

讨论:三种模式的异同和未来研究方向

1、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都使治疗师能够尝试以患者的方式看世界,并尝试同时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上了解患者正在经历的事情、想法、感受和体验。

2.内部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的不同点(也是内部模式超越传统的共情意义的原因):

a.内部模式中治疗师要关注患者的世界,并存在和生活在这个世界。而另外两个模式,反对治疗师过度关注患者的世界,告诫治疗师不能走得太远,在病人的世界中失去自我。

b.内部模式中患者所说和所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进入(Into)并穿过(through)治疗师的,另外两个模式中,治疗师倾听、观察、接受,从患者所说和所做的事情中得出推论。

c.在内部模式中,治疗师会充分经历感受和体验。另外两个模式明确警告治疗师不要在实际上与患者分担情绪和持续性体验。

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模式都可能会放弃其他模式,无法同时使用,例如内部模式的咨询师可能不太使用认知审查,也不会把自己放置于经历过的类似情境中。外部治疗师不太可能让患者所说所做的事情“穿过”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分担此时此刻的经历。使用“穿进患者鞋子”的治疗师可能会牺牲治疗师的相关联想,而是去运用来访者临床模型,敏感的观察患者的共情线索。

3、未来研究方向

(1)它们在共情的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作者认为要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在外部模式中,治疗师通过移除个人的想法来得到推论结果,是在有意识的处理数据。内部模式更强调分担此时此刻患者的经历、感觉和体验。

第二,每个模式都有自己偏好的数据处理类型,外部模式和“穿进患者鞋子”的模式可以容纳更宽泛的数据,而内部模式则明确地只注意患者和治疗师都同时关注的客体、时间和强烈感受的数据。

第三,治疗师所处的位置不同,实质的工作数据不同。在内部模式中,治疗师在那里存在并生活,正在说和做患者所说和做的事情。而外部模式的工作数据肯定与此不同,外部模式或穿进患者鞋子模式的治疗师可能会回忆起自己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或者在同时保持自己的身份时避免被卷入患者的场景和体验。

综上所述,患者在经历这三种共情模式时,看到世界的方式和正在经历、思考、感受和体验的图像肯定是不一样的。

可能出现一个问题:看待同一个事情时,使用不同的共情模式可能会影响治疗师的推论。例如用外部模式和内部模式理解来访者内心的“被抛弃感”,可能会影响咨询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倾向。

三种模式在特定目的和用途方面也可能有所不同,当患者为祖母的死亡而哭泣时,外部模式可能更有助于治疗师觉察自己被刺激唤起的情绪,而内部模式可能更有助于治疗师强烈的持续感觉到来访者此时此刻内在的、更深层次的体验。

解析:

咨询师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在咨询中的此时此刻,咨询师越投入“走心”的共情时,大脑的认知功能同时运转的部分就会越少,共情的深度会以头脑数据处理的宽度为代价。但情绪层面体验到一定深度后,或许咨询后再回到头脑层面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咨询师也可以试着在咨询后回顾咨询时尽可能的走进来访者内心的情绪体验。

心理咨询师”共情“的运用

1.咨询师的哪些品质或特征可能会使ta更倾向于用哪种共情模式?

Fenichel(1953)认为共情是女性的品质,并宣称“女性比男性更具共情性”。格林森(1960)认为,共情起源于最早的母婴关系,“具有明确的女性主义倾向。对于男人来说,他们必须与母性成分和平共处”。

不过人在精神上是双性的,Jones称之为治疗师的精神双性。男性咨询师也可以很温柔、很“共情”的理解别人。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新手治疗师使用外部模式会比内部模式更容易吗?内部模式对咨询师是不是有更大的风险?

解析:

共情能力有一部分是受经验影响的,拓宽你的阅历和经验、体验的情感范围与深度,有助于你更好的共情,但还有很多的部分是不受经验影响的。这与你的个人特质、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感受能力、你的自我觉察、你的“母性”的部分有关。

共情最初的来源是母婴关系,如同母婴关系中的共生阶段,得到非常好的照料和回应,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并不需要还记得自己曾经是婴儿时的体验,也能去很好地共情到自己的孩子,这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

当成年人非常痛苦的时候,也很需要体验小时候被照顾得非常好的感觉。共情就是一种情感上的照料,可以与一个非常痛苦的、丧失爱的客体的人建立联结,归还以往丧失的接触,体验到小时候被照顾得很好的感觉。

共情也有生理机制,当父母运用共情来安抚孩子的痛苦时,镜像系统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苦恼,父母的镜像系统重现了孩子表达苦恼的行为,继而会激活父母的情绪中枢,所以父母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一些痛苦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会把孩子的情绪痛苦以缩减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又会镜映父母缩减后的情绪痛苦,继而孩子内在的痛苦就会减少。

2.如果要比较这三种共情模式的效果,那么比较的标准是什么?在来访者内心深处的体验中是否有一个单一、准确、客观的比较标准?

解析:

咨询师用哪一种共情模式并不是全或无的,共情的程度与咨询师的能力和来访者的情况都有关,可能同一个咨询师面对不同的来访者,甚至面对一个来访者的不同状态,都会出现这三种共情模式中的不同模式或深度。咨询师的共情能力越强,越容易更深的共情,来访者的情绪表达越丰富(而不是隔离)、对事情的描述越具体,呈现的感受越多,也越容易被更深地共情到。但无论是咨询师更深地去共情来访者,还是来访者愿意更多地呈现自己给咨询师共情,都是有风险的,咨询师面临自我瓦解或被入侵的风险,来访者也面临着被二次伤害的风险,需要双方对自己和对方的信任与勇气。

3.那么如何提高咨询师共情的能力?

心理咨询的共情能力和我们一般平时生活中的共情能力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之处是:

首先需要有善意,愿意在感受上与ta共同分担痛苦。其次是能够避开共情路上的各种陷阱,包括自恋、能够放下自我、能够很好地自我觉察和修通,才不至于在理解ta的感受中掺杂了过多的其它成分。最后,提高理解自己和理解对方的能力,比如能理解和倾听自己的无意识,才能理解和接收ta的无意识,很好地在意识和无意识层面都共情到ta,并与ta共同分担感受。这些都可能需要生活中试着去努力,以及可以用接受心理咨询、阅读心理学科普文,或阅读情感丰富真实的小说增强共情能力。

不同之处在于: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共情,共情的感受能力只是基础,还需要配合其它理论和技术进行综合性运用。比如如何准确、如何深入、如何恰到好处的表达、如何将共情与个案概念化相互促进、如何突破反移情给共情带来的困难,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能力提升,需要个人体验、个体督导、受训、个案经验的长期积累。很难在这里进行一个简要回答。其中效率最高的一个方式是与个体督导进行逐字稿刻意练习。

文章总结

1、共情的定义:(a)治疗师以患者的方式看待患者的世界(b)治疗师要同时在表面的意识层面和内在的潜意识层面感知并了解患者正在发生什么、想些什么、感受到什么和体验到什么。

2、目前有三种共情模式:外部模式、穿进患者的鞋子模式、内部模式。

3、内部模式是比外部模式、穿进患者的鞋子模式更新的发展,可能是超越于共情的传统意义和方法,是对传统共情的重大偏离,采用这种模式和共情方法可能会对咨询实践和研究有重大影响。

4、三种模式、10种方法总结:

(1)外部模式:治疗师保留自己的身份和自我意识,了解和抓住患者的想法、感受和体验,而不必拥有或分担来访者的想法、感受或体验。

方法:a.观察客观的共情线索。b.把关于患者的知识和推论放一边.c.受激发的自由联想和幻想状态。d.观察患者时保持天真的状态。e.将自己置于生活中的类似场景中f.将患者的临床模式纳入情境。

(2)穿进患者的鞋子:治疗师努力设身处地从患者的这个角度看世界,并从这个角度看待患者在想些什么,感受到什么和体验到什么。可以获得“分担和理解他人的瞬间心理状态的内在体验”。

方法:a.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世界并成为患者的世界。b.复制患者的姿势、手势、表情和动作。

(3)内部模式:治疗师放下自己的身份或自我,放掉治疗师的思想和推论,并与患者一致、融合或对齐。“共情的个体‘注入’或‘经历’对方的心境。咨询师的性格暂时被替换或是让位于这种状态。在这种程度上,治疗师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人“。方法:a.治疗师的注意力被引导到患者的注意中心2、治疗师允许患者说什么进入并穿过治疗师。

网上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备注】发送招生简章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