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

2021年6月3日 发表评论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

相比几年前,你是否看到更多数量,更多种类的营销资讯?获得信息的方式更是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在网络中的体现。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网络舆情: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现代中国舆论存在5种表现形式:

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的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交互性网民互动实时交流,各种观点和意见快速表达,赞同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

多元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

偏差性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

突发性网络舆论的行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最早获取舆情,第一时间反应,把握舆情处理的“黄金时间”

何为黄金时间?

顾名思义,像黄金一样珍贵的时间,快速反应,及时出击,是处理网络舆情危机重中之重!在前几年,网络媒体远远不及今天发达,微博也还没有出世,传统的处置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时间”是24小时,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

随着新兴媒体特别是微博崛起、渗透并深刻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甚至直接推动和主导事件,传统的“黄金24小时”渐渐显得苍白无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首次提出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概念。

黄金4小时

“黄金4小时”指的是新闻发布的及时性,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政府要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事实上,“黄金4小时”的功夫并不只在这“4小时”上,更在地方政府部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

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为代表。此种媒体的特点是,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数小时内,“黄金4小时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

勇于担当责任,及时弥补过失

迟缓的危机应急管理容易引发舆论的质疑和批判,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突发事件演变为舆情危机,多数时候是由于真实信息传播出现真空引起。而信息公开透明既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同时还可以杜绝谣言传播维护公信。

在 “人人麦克风”的多元开放性网络舆情环境中,疏导舆情危机,要善于利用微博等新兴媒介,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宣传力,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舆情动态收集分析和梳理,提炼舆论关切点,从而在信息公开过程中有针对性解答公众舆论质疑。

工作人员言语要警惕官腔官调,应充分考虑公众述求来处置问题。与媒体和大众平交流时应降低姿态,保证平等沟通。对于确是部门失责行为要敢于认错,避免因逃责嫌疑诱发新的舆情危机。

勇于直面舆论争议,寻求舆论良性互动。在舆情应对过程中,相关部门不应局限在事件发生时官方的各种权威信息发布,对于舆论中带有明显失实、非理性、发泄式的言论,当事部门要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到舆论场域中和群众展开“正面辩论”,通过真切的交流互动以正视听。在网络引导过程中,要善于用公众易接受的形式解读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需求与公众保持良性的舆论互动,在真诚沟通中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后期妥善处理,防止舆情反弹

舆情的后期要及时跟踪媒体,掌握进展与动态,了解回复后的社会反响,根据受众的关注点择机进行有效矫正。

首先舆情事件主体应该在最短的时间给公众一个能够接受的处理结果,其次结合整个舆情事件过程中网民和社会的诉求,对相关方的过失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并借助媒体和网友进行有效传播,修复和改善甚至提升此前受损的形象。

总之要树立正面形象,传播正能量,从源头杜绝舆情!

网上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备注】发送招生简章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