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的例子,条件反射是什么意思,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021年12月15日 发表评论

条件反射的例子,条件反射是什么意思,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的例子

《三国演义》里写了一个故事。曹操带兵去征伐张绣,行军路上烈日炎炎,周围又无水源,士兵们渴得嗓子冒烟,汗流浃背,都走不动了。曹操灵机一动,对士兵们说,前边不远就有一片梅树林,结了很多的梅子,又甜又酸,我们要赶路到那里摘梅子吃,可以止渴。士兵们听说有酸带甜的梅子吃,嘴里都流出了口水,也就不感到那么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典故。

凡是吃过梅子的人都会知道梅子的味道又酸又甜,一听到“梅子”便会有馋涎欲滴的心理感受,流出口水。为什么会发生这类现象呢?巴甫洛夫作过一个典型的实验,每次给狗喂食物时伴以一定的铃声刺激,过了一段时间,当食物还未拿到狗的面前,光响铃声,这时狗也会流出口水。这是因为铃声已成为狗进食的一种信号,铃声已转化为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望梅止渴”就是条件反射的典型例子。

条件反射是什么意思?

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核心内容,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条件反射在解剖生理学上又称前馈控制系统。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以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所以巴甫洛夫有时又把条件反射称为心理反射或信号反射。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说认为,人脑有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语词是现实的抽象信号,由语词信号作用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本质特点。因此,语言刺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谢切诺夫把反射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①开始环节——外界刺激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兴奋,并由传入神经向脑传导神经兴奋的过程;

②中间环节——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并由这一过程引起的主观表现,即心理活动;

③终末环节——神经中枢经过分析综合,把神经过程经由传出神经传导到效应器官,产生举止言行。这就完成了一个反射过程,即刺激——心理——行为的过程。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反射的终末反应活动又成为新的刺激,再度引起神经兴奋过程,返回传导到神经中枢,这就是神经反馈,人的活动才成为完整的、连续的过程,更好地符合客观情况。

动物体某些组织(例如神经、肌肉和腺体)感受外界刺激后,表现出该组织特有的活动时所处的状态称为“兴奋”。兴奋是由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神经过程,它表现为引起或增强反射活动。

抑制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抑制也是由刺激引起的作用而产生的神经过程,它表现为停止或减弱反射活动。抑制过程不是消极的,它也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神经过程。它们是神经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两种不同表现,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互相制约,又互相平衡,构成了大脑皮层的全部高级神经活动。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反射是动物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刺激所作的有规律性的反应。脑的反射学说认为,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反射分为两种,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并经过学习学会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这实质就是把周围现实中的事物加以信号化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对外部生活条件特有的稳定的反应方式,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遗传下来的简单行为定型占优势。这些定型叫做本能。本能是同满足生物需要相联系的行为动作。例如,初生的婴儿会自动地吮吸奶头,因鼻子有细小东西侵入而打喷嚏,这都是无条件反射,也就是本能。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那么,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①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一定的条件(信号)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发生一次或数次,即在时间上反复结合,从而在大脑皮层引起两个兴奋中心,并实现两个兴奋中心的暂时神经联系。

②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的活动状态。

③条件刺激已经信号化,这种信号化的刺激能引起无条件反射活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周围现实的刺激不是孤立地存在,有许多刺激经常以一定的顺序作用于人们。这种在一定顺序和强度的复合刺激物的多次重复的作用下,在大脑皮层按顺序形成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就叫做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的行为习惯,技能技巧等,都是某种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教导,就是要使学生们在学习、劳动和各项健康的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改造那些不良的动力定型。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教育中都得到全面发展。劳教工作者在工作中,既要对犯人的犯罪动机进行彻底的改造,使其洗心革面;又要针对不同犯人的犯罪行为方式进行有效的矫正。这就是对犯人具有对社会有破坏性的“动力定型”进行改造,使其认罪服罪,而不致于重蹈覆辙。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例如早锻炼、早读、早睡早起,定时进食,按时上下班工作和学习等,这些好习惯就是良好的动力定型,对于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不符合身心健康的习惯。这就要靠意志的控制,进行必要的行为治疗或自我调节。例如,不少人都想戒烟戒酒,但未能达到预期的愿望。戒烟几天,瘾头又来,“死灰复燃”,这主要是对消除吸烟的习惯定型缺乏自我控制的意志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冰三尺,当然也非一日之功。再如,对于克服酗酒的不良习惯,可以进行“厌恶疗法”,在被治疗者喜爱酗酒的时刻,不给他酒喝,而让他喝催吐吗啡或予以电击等惩罚性刺激,造成对酗酒的厌恶感,以消除原来喝酒的不良习惯。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