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合理化效应名词解释,过度合理化效应的例子和启示

2024年1月13日 发表评论

过度合理化效应,也称过度理由效应或过度辩护效应,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使得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测量智力的问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者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中被试者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控制组中被试者没有外在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目的在于考察被试者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组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有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在第二阶段,奖励组被试者解题可获得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理由,他们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的兴趣减弱,产生了过度理由效应。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也就没有了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无奖励组被试者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此在第三阶段仍维持着对解题的热情。

  过度合理化效应的例子

(一)学校教育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孩子考得好,家长往往就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值得倡导吗?答案是否定的。试想,孩子一旦对这种行为产生认同感,还能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吗?假如小时候,你解数学题解的很开心,感觉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于是考试的时候也得了高分。你爸爸一看,你数学拿了高分,比原来强多了,很高兴,于是奖励你10块钱。接着告诉你,如果下次再拿更高的分的话,他将会奖励你更多。于是,你更开心了,开始拼命地钻研数学题,只为得到更高的奖励。这个时候,过度合理化效应就出现了,本来你只是对解数学题本身感兴趣,结果爸爸的奖励,给这个行为增加了“过度”的理由,你也被这个“过度”的理由吸引了,忘记了解题本身带给你的快乐。当有一天,爸爸不再奖励你,你就会失落,因为你已经忘了原来解题本身的快乐。

(二)婚恋家庭

过度理由效应也容易发生在过分讲究角色分配的情侣身上。如果经常有一方抱怨对方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对方则不以为然地觉得这是他应该尽的责任。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两人的关系中有一方长期单向付出。一方确定了自己是男朋友的角色以后,为了显示自己男人的宽大肩膀用心呵护自己的爱人,不断地从各个层面去付出,另一方则拼命地体现出自己的“小鸟依人”感。久而久之,“过度理由效应”便产生了作用,两人不自觉地将情侣关系的定位留于浅表的“施予和获得”这个利益层面的原因,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感情交流、生活适应和个性融合等方面。最后,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欲望越来越膨胀,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后变得疲惫不堪。到分手时,付出的一方会觉得对方只是为了得到好处而和自己在一起,获得的一方却会一味地指责对方不再对自己付出。这种建立在单方一味忍让和付出的基础上的情感或婚姻是比较脆弱的。为避免这种婚恋家庭中的过度理由效应,双方应避免过分的利益施予和索取,投人更多情感的交流和磨合,共同经营、彼此相爱才是较好的相处状态。

(三)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中什么是过度合理化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老人独自住在某一条街上,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闹的男孩在这儿玩耍。这种喧囂惹烦了他,于是他把这些男孩叫到了家门前,告诉男孩们,他喜欢听他们那令人“愉悦”的声音,并且许诺:如果他们明天再来的话,他将给每人50美分。第二天下午,这群孩子又跑来了,并且玩得比以往更加放肆。这位老人就给了他们钱,并许诺下次来还有报酬。第三天,他们又来了,大肆庆祝,而这个老人又给了他们钱,这次是25美分。第四天孩子们仅得到了15美分,老人解释说他那干瘪的钱包已经快被掏光了。“求求你们,尽管这样,你们明天还能以10美分的价格来玩吗?”。这些孩子失望地告诉他,他们不会再来了。他们说,这样得不偿失,因为在他房子前玩整整一个下午才只有10美分。在这个故事中,这个老人巧妙地利用了“过度合理化效应”,将男孩们对玩耍本身的兴趣转移到了对金钱的兴趣上。当男孩们一旦失去了金钱的报酬,那么其行为也就会终止,从而实现了老人最初的目标,

(四)单位工作

过度合理化会降低员工对工作的内在兴趣。一个企业的创立离不开员工的辛勤工作,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创造性付出。如果企业员工只在乎薪资,那么企业将濒临倒闭。企业也应该关心员工的心理状态,合理化员工的信念,认真考虑员工对公司的建议。企业鼓励员工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鼓励创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兴趣。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员工自身,员工应当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杜绝过度合理化。

  过度合理化效应的启示

启示1:正视错误内在化

人当然都觉得自己很聪明,比别人聪明,自己做的都是对的。但是,工作中,没有人不犯错。自己犯错了怎么办?是勇敢坦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吗?当然不可能。在明确错误是自己犯的前提下,大部分人首先做的就是为自己找借口,严正指出这是偶然的,与自己的一贯表现和水平不相符。开始的自我合理化行为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适度就好。如果过度合理化,将由自身原因导致的错误推卸到外部事物上,拒绝承认错误,推脱责任,也意味着今后还会犯这类低级错误,那就麻烦了。自我合理化之后,应该坦然承认错误,正视自身原因,并进行反思,避免今后重犯。

启示2:警惕理由过度化

如果人们某种行为的发生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但此时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同时减少或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可见,当人们相信,他们所做的努力是由额外因素导致的,就会降低原有动因的解释力度。过度合理化效应的反面是理由不足效应,即以最小的刺激,能够最有效地促使人们对一个活动产生兴趣并乐于继续做下去。可见,做还是不做,有合理化理由即可,避免理由过度化。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