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度自信效应?为什么人会过度自信

2024年5月20日 发表评论

美国著名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在《社会动物》一书中写道:“人类的头脑是一部过度自信的机器。”在很多情况下,不够自信让人步履维艰。但有时候过度自信又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可以说,过度自信也叫作失智,即聪明反被聪明误。过度自信也给墨菲定律带来了可乘之机。当人们自信过头的时候,往往会高估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且这种高估会随着人们在任务中的重要性而增强,其中多数人会对未来事件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心态。

心理学家昆达早在 1987 年便发表论文指出:“人们期望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甚至对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过度自信的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当他们所期望和预测的结果真实发生时,往往会过度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他们会将成功归因到个人能力上,而忽略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过度自信的人会努力搜寻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忽略那些不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从而使决策出现偏差。换句话说,过度自信的人在做决策时,往往倾向于自我信念,而较少考虑到实际情况。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文献也指出,人很容易过度自信,特别是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过度自信理论”在很多职业领域有所体现。比如,外科医生、投资银行家、律师、工程师等,在做判断和决策时,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表现。

人们之所以会过度自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信息积累。每个人都会通过知识和认知去理解世界,同时又会被个性化的认知体系限制住,掉进自我的世界里,这就是所谓的“一厢情愿”“自己想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所获取的信息量在不断增加,人的能力却不一定有所提升,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而能力又没有随之提升时,就会产生过度的自信。

现实世界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一个人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就会误以为自己取得成就的方法适用于任何领域,可事实上,这些方法放在其他领域并不适用。

早些年的摩托罗拉、柯达等商业巨头也因为沉浸在成功的海洋中,过度自信,而忽略了海洋之外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最终导致被商业的浪潮卷走。经验丰富的桥牌运动员在叫牌的时候往往比缺乏经验的桥牌运动员更自信,可他们时常无法赢得自己可以赢的牌局,因为他们很容易在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情况下疏忽大意。

第二,证实偏见。所谓证实偏见,就是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自己信念一致的意见和证据。比如,有一个人喜欢看科比打篮球,并且对科比参加的每一场比赛都充满信心,就算科比哪次比赛失误了,他也会找到各种证据为科比辩护,而不会寻找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这种行为就是证实偏见,它会让人过度自信,因为它只让人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让人们更加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去思考事实到底是什么。

第三,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人们拥有某个东西时会比没有拥有它的时候高估其价值。比如,有人想要投资某个项目,在得到负面信息的时候会放弃投资,但是在投资之后得到同样的负面信息则会往好的方面去想,认为自己的投资没有那么糟糕。

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大意是北京市区某黄金地段旧城改造,废墟中有几幢民宅赫然矗立,成为“钉子户”的居民开口要价就是一亿元,远远超出了政府的预算,导致拆迁工作陷入僵局。

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的观点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北京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一亿元不算多;一派认为房主高估了房屋的价值。虽然讨论到最后依然没有定论,但从中也能看到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倾向,那就是过度自信,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第四,损失厌恶。损失厌恶在股票买入和卖出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当买入的股票涨了一点时,人们会想马上卖掉,因为害怕股票再跌下来;而当股票下跌时,人们又不愿意马上卖掉,不愿意接受亏损的事实,总觉得股票一定会涨起来。这种自信便是损失厌恶带来的。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掌舵者雷伊·达里奥曾经说过:“无论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有多自信,都应该寻找那些不同意我们看法的聪明的人去讨论。”

过度自信是很多人的通病,如果事先不知道这个“病症”,很容易引发墨菲定律。因此,无论是做投资、做决策、做自我评价,还是做其他事情,都应该避免过度自信。对于信息,我们应该有客观公正的分析能力,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我们应该随时反思、质疑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地保持理智。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