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认输的心态预演着下一次的失败

2024年5月23日 发表评论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名叫西西弗斯,他是人世间的智者,也是科林斯的国王。他曾绑架了死神,让人间没有死亡,也因此触怒众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众神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西西弗斯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每当快到山顶的时候,再让巨石滚落下来。这样,他只能不间断地重复做这件事情。众神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严厉的惩罚了。而西西弗斯的生命也在这一件无望又无效的劳作中逐渐消耗殆尽……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像西西弗斯一样,很努力地去做某件事情,却在墨菲定律的影响下,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长久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人们就会觉得努力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而这种无助又无望的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用狗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他将狗关进笼子里,每当蜂音器响起的时候,就对笼子里的狗进行一次电击。起初狗会极力挣扎,但笼子关得紧紧的,它根本无法从笼子里逃出来。

多次实验之后,当蜂音器响起,即使把笼子的门打开,狗也不会再挣扎着想要出去,而是呻吟着、颤抖着,等待下一次的电击。这时的狗已经没有逃出去的想法了。

塞利格曼将这种“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的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这项研究也表明,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的电击,会让动物产生无助和绝望的情绪,让它们渐渐放弃想要抵抗的想法,静静地等待最坏的结果到来。后来,心理学家发现,在对人类进行类似的实验时,出现的结果也非常相似。

很多人长久地陷入困境中时,都会产生自我怀疑或者自我放弃的念头。或许他们起初也努力过、挣扎过,但没有见到任何成效,于是他们放弃努力,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或者认为困境是无法被改变的,至少自己没有能力改变。

而当墨菲定律出现时,人们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可事实上,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很多时候,人们不是真的没有能力去改变,而是没有了改变的欲望。

在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下,人们会自我设限,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从而放弃尝试的勇气与信心,最后变得破罐子破摔。

下面是习得性无助的人的一些表现:

第一,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习得性无助的人在生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人。第二,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习得性无助的人自我效能感往往较低,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因而倾向于制订较低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

第三,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其中并精益求精,且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而习得性无助的人成就动机低,不能给自己设立恰当的目标,非常害怕失败,对于获得成功也不抱希望。

第四,消极定式。习得性无助的人因为失败的经历较多,自我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较低,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往往固执己见,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情绪失调。从情绪上来看,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表现出颓丧、害怕、退缩、烦躁、冷淡、消沉等情绪失调的状态。这也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习得性无助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心理状态和自我发展都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呢?下面这些方法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调整自己的归因模式。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有正确的归因。失败了,我们不能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不行,没有能力,从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而应该调整自己的归因模式,正确认识自我。

第二,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我们如果做自己擅长的事,那么更容易获得成功,更容易获得喜悦和成就感。这样,我们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也会越来越认可自己的能力。

第三,对不擅长的领域降低预期。当我们在不擅长的领域屡屡受挫时,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期望值,否则只会让自己屡屡产生挫败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与劣势,当我们在不擅长的领域屡屡失败时,不如将努力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作家三毛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恢复成最初单纯的样子,而人生已然走过的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