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和表现,怎么治疗和改变?

2021年12月20日 发表评论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和表现,怎么治疗和改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怎么形成的?

从发展角度来说,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源要比边缘性人格障碍早。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比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看起来要好”。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在事业上通常都非常成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表现则比他们的实际潜力要差很多。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看起来很会鼓励自己,但实际上他们鼓励的是一个虚假的自我而非真实自我(Masterson,1993)。也就是说,他们会扮作一副完美无缺的样子,而不去处理自己的脆弱感。从发展角度而言,他们是被困在了分离-个体化过程的次级阶段——“实践”阶段里(Mahler,Pine&Bergman,1975),该阶段正好是和解阶段的前一个阶段。

在实践这个次级阶段里,儿童会经历一个正常、健康的自恋时期,在此时期内他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贝壳中心的珍珠。孩子感觉整个世界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啼哭,这样世界就会过来照顾他。儿童体验这一阶段很重要,这能帮他建立起自尊心。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儿童的自恋受到打击,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他的夸大感也就会逐渐降低。他会知道除了自己的感觉与需求之外,别人的感觉与需求也是要照顾到的。慢慢地,儿童会逐渐调适自己以适应这个事实,学会要协调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求。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在童年期没有经历过自恋受打击的阶段。在一些案例中,孩子的父母需要孩子是特别的、不一般的,这样他们才能满足自身对自恋的追求。父母本身自恋,之后他们会把自己的抱负、志向传递给孩子,把孩子当作一个小天才,或者给他赋予一些特殊的品质(Masterson,1993)。他们会纵容孩子,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每个愿望都是一个命令,他可以无限索取而不用给回报,可以不付出努力就获得成绩。也有一些案例中,儿童的自恋行为是为了抵御被抛弃感和卑微感,他们是想“做给世界看”,打败所有人。

不论哪种情况,孩子都只有在表现出不一般时才会得到关注,表现得正常、自然就得不到关注。实际上,如果孩子感到脆弱或不安,他的父母还会认为他有缺陷、讨厌他。这样,孩子得到的信息就是“全或无”——你不是很棒就是有问题,不存在中间地带。因此,孩子的适应方式就是永远表现完美。在这个夸大的虚假自我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惊恐的小孩,他害怕自己一旦变得不独特,就不能再继续活下去。

一位来访者描述过这种恐惧,他说他怕自己真的会化掉。还有一位来访者说,他怕自己真的会粉碎成无数碎片,就像“蛋壳先生”(童谣中从墙上跌下来摔得粉碎的蛋壳)一样,再也拼不成原样。自恋的人也会学着理解他人,但会把他们当作自我的延伸,理解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而不会把他人当作有自身感觉与需求的独立个体。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无原则的赞赏,同时又很少承担责任,很少受到批评与挫折。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根本动机是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因为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藐视,而常常被他人所拒绝。这恰好是他们害怕得到的恐惧后果。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认为他人理所应当对他们关注、赞美、关心、帮助。成功、权力、荣誉也理所应该是属于他们的。因此,他们对他人颐指气使;对待批评、挫折的反应是愤怒、敌意,甚至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因而也会利用或玩弄他人的感情;他们没有责任感,更没有愧疚感,做错事总会寻找借口和替罪羊,因为一旦被迫承认错误就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热衷于与他人比较和竞争,因为他们希望能在竞争中打败他人,从而证明自己的优越。然而,当各种条件决定了他们无法胜过他人的时候,就会充满嫉妒与敌意,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的攻击或陷害。

人们一般用来形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自私、傲慢、自命不凡、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征都来自于他们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夸大的自尊。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表演型人格的外在表现相似。比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表演型人格的人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却内向、冷漠。自恋型的人过分看重自己,对权力与完美的爱情有非分的幻想。他们渴望引人注目,对批评极为敏感。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通常是:我是卓越的,才华出众的,其他人比不上我,所以都嫉妒我。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很难表现出同情心。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纳喀索斯的英俊少年。一天,他在泉水边休息,看到了水中自己的倒影,便一见倾心。从此对其他的人和事再也没有任何兴趣,终日在水边看着自己的倒影不舍离去,最后憔悴而死,化为一朵水仙花。心理学界便以纳喀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目前,DSM-IV-TR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描述是:“(幻想或行为中)普遍存在一种夸张的模式,需要他人的钦慕、缺乏同情心,开始出现于成年早期并在多种情境下表现,具有下列症状中的五种(或更多)即符合:

(1)过于夸大自我的重要性(比如,夸大自己的成就、天赋,在没有相应成就的情况下期望他人高看自己)。

(2)常常毫无边际地幻想成功、权力、聪慧、美貌或完美的爱情。

(3)相信自己是特别的、独特的,只有其他特别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才能理解自己或者与自己结交。

(4)需要过度的钦慕。

(5)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感觉,比如说毫无缘由地期望获得优待,或者他人能自动遵从他的期望。

(6)会利用人际关系,比如为达自身目的而利用他人。

(7)缺乏同情心:不愿去关注或了解他人的感觉和需求。

(8)经常嫉妒别人,或是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9)行为态度傲慢、自大。

马斯特森(Masterson,1993)认为自恋的人可以被分为“展示型”和“衣柜型”两种。展示型的自恋者会不断展现出一个夸大的虚假自我,并且希望他人成为自己的观众,崇拜自己。衣柜型自恋者会认为他人是独特的,想沐浴在他人的光辉之下。衣柜型自恋者最初也是展示型的,但是由于受到了嫉妒的父母或他人的严重伤害,于是他们便“进到衣柜中”以免再次受到伤害。通常,当一位家长是展示型自恋者,而另一位家长是衣柜型自恋者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最开始,父母会认为孩子是独特的,但之后衣柜型自恋的家长产生了嫉妒之心,便把孩子“放回到了他自己的位置上去”。后来孩子发现,只要他能和展示型自恋的家长保持好关系,他就依然是独特的,所以长大后,这个孩子还是会寻找独特的人并与他们维持关系,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是特殊的,因为他和这类人有联系。

自恋者的功能水平也处在一个连续体上,功能水平由高到低。但是还是要说,和人格适应不同的是,我们很难说他们的功能是“健康”的。低功能水平的自恋者看起来很像反社会的人,而且反社会也的确是他们典型的生存型适应之一。我们在罪犯中常常会看到他们。高功能水平的自恋者使用偏执和反社会的适应方式更多,他们通常是成功的企业家、律师、政治家或者魅力型领袖。但是,他们会利用和虐待和他们产生关系的人,最明目张胆的就要属异教领袖了。

自恋型人格障碍怎么治疗和改变?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我治疗,首先要解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最为强烈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支配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心理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道:“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婴儿化的行为。可以把自己认为惹人厌恶的人格特征和他人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请一位和自己亲近的人作为监督者,一旦出现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自己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逐渐消除。

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仅仅抛弃自我中心的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去爱他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任何人要获得他人的爱首先必须付出自己的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而成人的爱则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则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他人,尤其是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当他人生病时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就会真诚地感激你。当他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只要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自恋症状便会自然减轻。正如维尔斯特所说的: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