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2022年1月15日 发表评论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 H Erikson,1902-1994年)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格发展渐成说。他认为人格发展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这一学说强调人格发展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并重视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经历八个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就必须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差耻感、怀疑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环境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一种差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新环境,承担并努力完成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倾听、细心回答,对于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不仅能发展儿童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其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成就所带来的家长和教师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指由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任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在中学阶段,学生尝试着把自己的各个方面,包括自我的能力、信念和性格等整合起来,形成自我的整体评价,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及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即成年早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在成年早期,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才敢于面对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这里会有自我牺牲或损失,但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即成年中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进入中年,人们开始关心下一代。他们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反之,没有繁殖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8.自我完善对绝望感(50岁以后,即成年晚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由于在衰老过程中,老人的体力、心智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该调整和适应被称为自我完善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自我完善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是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产生绝望感。

相关文章: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理论:儿童如何应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危机

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影响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简介

人格心理学: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表格和理论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