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影响

2021年12月8日 发表评论

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影响

爱利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

生于1902年,出生地:德国,法兰克福。

卒于1994年,逝世地:马萨诸塞州,科德角。

毕业于维也纳精神分析学院。

  核心思想

当你想到“心理发展”的时候,你很有可能想到的是年幼的儿童逐渐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或者是正在上中学的孩子逐渐变得像个大人。或许,你甚至会想到自己在青少年晚期或者刚上大学时候的样子。但是,并不会有太多人将“发展”视作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即便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顶峰,发展亦从未曾停止过。爱利克·埃里克森则让心理学界认识到,我们应该将发展视作一个从出生开始贯穿至最后一口呼吸的过程。

埃里克森并不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发展阶段都与特定的年龄相挂钩。相反,他相信,这些发展阶段属于情绪和认知的转换,其出现既受到生理成熟的影响,也会受到一个人在特定生活阶段的社会需求的影响。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共包括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他认为,所有人在一生当中都会按照顺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两种极端状态相互对立的基本冲突,这是一个人必须加以厘清的“生活危机”。根据埃里克森的看法,成功地解决冲突,可以使得个体在某一阶段发展出特定的美德,并且为下一阶段奠定基础:

●第一个阶段,在婴儿阶段,主要是“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之间的冲突,如果顺利发展,能够使得个体形成“希望”这一美德。婴儿必须要迅速学会去信任他人,并且分辨出哪些人负责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抚养人担任关键的社会媒介,如果他们对婴儿的照顾是不稳定或者不认真的,那么,婴儿或许会将世界视作一个无法预测的恐怖场所,甚至会感到毫无希望。

●学步阶段,主要的冲突是“自主性”vs.“羞愧和怀疑”,如果这一危机能够得以解决,将使个体形成“意志力”的美德。学步儿童需要开始学习如何部分地照顾自己,从使用勺子,到使用厕所,再到独自入睡。该阶段的关键社会媒介仍然是家长,如果学步儿童难以构建起自身的独立性,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感到怀疑和羞愧。

●学前阶段,带来的冲突是“主动自发”vs.“罪恶感”,成功地度过这一阶段,可以使个体形成“目的明确”的美德。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在设定目标或者参加活动时,有时候会眼高手低。这会使得个体与规则、他人产生冲突,而且,有时候会导致自责感出现,让个体陷入麻烦当中。但这也能够使得儿童提升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独立地取得成就。该阶段,家庭是关键的社会媒介。

●学龄期,持续到十二岁,是“勤奋”vs.“自卑”的冲突,成功度过这一阶段可以使人培养出较强的能力。该阶段,儿童与其同辈之间的对比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儿童会通过其他人来衡量自己和自己的成就。如果他们勤奋刻苦,并且开始掌握各种学习和社交技能,那么,孩子们就会对于自己能够获得成功这一点感到信心十足。否则,自卑就会乘虚而入。该阶段,教师和同辈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媒介。

●从十多岁到二十岁左右,主要会出现“同一性”vs.“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功地度过这一阶段,个体将获得“忠实”这一美德。该阶段,是作为“一名青少年”和“一名成年人”之间的焦虑,是成为一名成年人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并有时混乱的时刻:“到底,我是谁?我生活的路径是什么?在那些我在乎的人之间,我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这一挑战亦被称作“身份危机”,这是埃里克森首先使用的术语。该阶段关键的社会媒介,是青少年在竭力创建身份感的过程中的同辈。不过,埃里克森认为,支持型的家长,在放手让孩子去大胆探索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他们不会过分地限定孩子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免给孩子增加负担。

●埃里克森认为,下一阶段,一般出现在二十岁早期到四十岁之间,主要是“亲密”vs.“疏离”的冲突,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问题,将使得个体收获到爱。这一阶段,个体通常会深入地探索在真正的爱和陪伴当中包含哪些细微因素,不论是爱情方面抑或友情方面,皆为如此。如果感到自己缺乏与其他人之间真正的亲密感,将会导致孤独感产生。

●成年中期主要面对的是“生产”vs.“迟滞”的冲突,成功地度过该阶段将使得个体获得“关心”的美德。在工作、家庭和生活目标方面,“生产率”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些人会自然而然地树立起责任感;其他人则拒绝承担责任,由此将会出现停滞。该阶段,文化规范是关键的社会媒介,因为,每一个文化在判断生产时,都拥有自己的标准。如果个体拥有配偶和子女,那么,配偶和子女也属于关键的社会媒介。

●最后,老年阶段主要面对的是“自我统整”vs.“失望”的冲突,成功度过该阶段将使得个体获得“智慧”的美德。六十岁晚期及之后,个体会开始回顾自己的生活,并且解读其内在含义。自我统整指的是从总体上接受自己的生活,不论是高潮还是低谷都淡然处之。但是,如果因为目标未曾实现,或者预期未得到满足,而感到极其失望,就会导致失望感出现。正因如此,该阶段关键的社会媒介已不再是当前社会中的主体,而是个体对于自己过往经历的解读和记忆。成功地度过这一阶段,个体将获得智慧,得到寻找生命意义的能力,并且,在最后面对死亡时,能够接受自己的生活。

将上述各阶段结合起来,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阶段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的生命图景。各阶段强调的是,我们从出生到老年的各阶段中,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们不断改变的情绪,正因如此,该理论才从先前的各个发展理论中脱颖而出。埃里克森还指出,我们经历各个阶段时或成功或失败,或赢得胜利或受到创伤,这些最终都会界定我们的人格特征。

 重要影响

埃里克森的理论拓宽了“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广度,而且,他在精神分析理论和一个终生发展模型之间建立起了桥梁。这一终生模型还导致科学家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对“老化”和老人学的研究中。埃里克森还开创了带有自传性质的科研流派,被称作“心理历史学”;他对于甘地的历史学/精神分析学研究曾经荣获普利策奖。

不管你是十七岁、四十三岁或者九十一岁,花一点时间去想象自己的早期发展阶段。

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很有可能是生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或者是你与周边环境交互作用的关键时期。但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你用心灵的双眼去看其他人。事实上,你对于兄弟姊妹、邻居、朋友、爱人、家长、同事和教师的记忆,很可能决定了你所处的人生阶段,或许令你感到愉悦,或许令你感到不那么欢乐。

以童年中期——埃里克森所说的“勤奋vs.自卑”阶段为例。你或许无法记住这个人生阶段里所有的关键事件,但你可能会记住是谁总在拼写测验中打败你,谁的投篮比你更准,以及,因为谁备受欢迎而使得你感到害羞且笨拙。你或许还能记住,你最初是如何发现自己擅长艺术的,或者擅长让朋友发笑的。这些人生早期的对比,能够让我们开始相信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这样的对比具有难忘的意义,会伴随我们很久。

如果你回顾自己的青春期和刚刚成年的阶段,就会发现,同样的模式仍然存在。一个人很难忘记自己第一次的怦然心动、第一个室友,以及第一个夸奖你工作确实得力的老板。在回顾这些时光时,人生的社会层面通常都会令其他影响黯然失色,尤其是在反思生活的意义何在时,更为如此。埃里克森的理论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捕捉到了这一现实,它向我们表明,我们与其他人息息相关,我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其他人,尽管需求程度高低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如果你曾经为自己设定过目标,不论是以计划清单的形式抑或“五年计划”的形式,当再次回首自己过往的目标时,你可能会发现,它们与埃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完全一致。从寻找配偶,到事业有为,到计划退休,再到制定遗愿,人生每一个十年当中,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不同个体之间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不同的文化可能会对个体提出特定的期望(是否社会认定年轻人最好去读大学?是否大家认为移民到外国生活才是最好的?是否社会普遍认定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是生儿育女?),但是,对于“我们与其他人息息相关”和“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之中去寻找意义”这一点上,却几乎没有异议。从青春期的愤怒,到中年危机,从退休之后重新定义自我,到如何计划余生,我们会反反复复地看到埃里克森提出的社会和情绪阶段接续出现。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