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两点阈实验

2021年12月2日 发表评论

如果你从来没有了解过实验心理学,如果你是第一次选修心理学课程,你肯定不知道接下来会面临什么,尤其不会想到,实验心理学会非常强调统计学和方法学。对于心理学学生也是如此,只有少数人会得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惊喜,而大多数人则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不幸地,鄙人也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提出假设、实验证明、得出结论,这不是自然科学才会用的方法吗?还要生成一个讲述你的研究故事的实验报告——你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候,你变成了一个古代的说书人,你用人们广泛认可的规范提出问题和假设,列出文章的结构,绝对不能像自由的现代小说家那样,随意编排故事。此外,还要假定你的听众是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的人,你需要讲清楚每一个细节,耐心细致有条理,此时你是不是像关谷君一样,瞪着天真可爱的大眼无奈地喊声:纳尼?

用师太的一句话形容实验心理学:“和臭豆腐差不多,闻着臭,吃起来香!”简而言之,就是看起来很复杂、很困难,认真地研究起来,却也趣味无穷呢。首先,来看看实验心理学的庐山真面目吧。

所谓实验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在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表情》发表以后,学者G.J.罗马尼斯和博物学家L.摩根都对动物心理产生了兴趣,并且着手研究。其后,罗马尼斯出版《动物智慧》一书,摩根完成了《比较心理学导论》。不过,他们都是采用观察的方法研究自然条件下的动物状态,罗马尼斯的许多材料是不可靠的,结论甚至有拟人论的倾向;摩根虽然提出了反对轶事法——著名的“摩根法规”,却也没有摆脱对心理表面的观察和描述。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被看作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比较重视感觉和知觉方面,于是陆续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比如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和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等。

到了桑代克那里,人类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开始发生变化。他创立了联结主义的实验方法。

他将饥饿的猫放在迷箱中,食物放在迷箱外面,让猫可以看到、嗅到,为了能吃到食物,猫就必须找到门闩,经过一阵子乱碰乱抓,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猫找到了机关,打开了门。经过多次尝试,猫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打开门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直到猫一被放进迷箱就能立刻打开门,学习过程就算完成了。

这个过程被命名为“桑代克的效果律”,而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在桑代克用猫做实验的同时,巴甫洛夫正在用狗研究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时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现象。经典条件反射是把无关的刺激(如铃声)与引起某种反应(如分泌唾液)的刺激(如食物)多次搭配出现,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动物只要一听到铃声,就开始分泌唾液。

实际上,实验心理学就是将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看待,像物理学需要做光的反射、折射实验,生物学需要做苹果和水晶梨中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对比实验一样,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让心理学摆脱了哲学心理学的阶段,从此进入了实证科学的王国。

在实验心理学中,“皮肤两点阈的测量”一直是不可忽视的经典实验。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皮肤两点阈。人的手、脚、胳膊、后背,到处都分布着肤觉感受器。肤觉感受器能维持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丧失了痛觉、冷觉或者温觉,那么如何能记住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呢?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是散乱分布的,就像一个个小点点藏在皮肤下面,因此也被称为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肤觉感受器的分布、数量都是不同的。

同时刺激非常邻近的两个皮肤点,感觉就好像变成了一个点,如果加大两点之间的距离,就会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两点阈就是能够感觉到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的最小距离,代表人的皮肤对触觉刺激的分辨能力。两点阈越小,两点距离越近,证明辨别能力越精确。在皮肤的不同部位,两点阈的数值也不同。

皮肤觉两点阈的测量就是测定皮肤两点阈,找到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的差别,并分析实验过程中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对两点阈的影响。威洛特是最早使用两点阈测量器的学者,他发现从背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也就是说身体部位的感受性是随着运动能力的增强而增强的。这一观点被称为威洛特运动定律。

  实验步骤如下:

1.测试时,选定被试的左手背和前臂背面为测量区,按照编号手背为一区,前臂分为两区,前臂区域又分为A、B、C三个部分。测量前,做上标记,在标记内进行实验。

2.主试向被试说明指导语:当感觉到两点时报告2,感觉到一点时报告1,记录员负责记录。不管被试答案如何,按照原计划将所有实验做完。

3.将两点阈量规摆在垂直向下的方向,两个尖头轻轻地、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间不超过两秒。主试可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再在被试的非测量区练习几次。

4.一般情况下,两点阈的测量以7~15毫米长度为起点,2~4毫米为间距,5个间距随机出现,每种间距进行20次。

5.为了避免疲劳效应,可让被试在做完100次后短暂休息。

6.选定其他区域后,按照上述要求继续实验。

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可以分析被试的不同皮肤部位的两点阈区别以及同一区域、不同被试之间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手背的两点阈要比手臂的两点阈小。其他实验也证明,身体暴露在外的部分,如手指、头面的两点阈要比掩盖起来的部分,如手臂、大腿、小腿的两点阈小。

由于被试需要接受上百次的刺激,实验过程难免会受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影响。多次实验,被试的反应速度会加快,准确性也有所提高,从而使两点阈值降低;当然,随着实验次数不断增加,厌烦情绪、疲惫感也会出现,从而使反应速度变慢、准确性降低,导致两点阈值升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间隔地让被试休息以确保其始终处在标准状态。为了检查疲劳效应,同时对被试进行测谎,主试也可以在数十次的两点刺激后,插入一次一点刺激。

在学习过程中,实验全程由学生主持、参与实验,因此准确性并不高。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掌握好刺激的力度、被试的感受性高,期望效应、疲劳效应、练习效应造成的误差、实验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使得主试很难确切地获得被试的两点阈值。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对额外因素的控制对心理学实验的重要性。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