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卡尔·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2021年12月3日 发表评论

  卡尔·荣格
Carl Jung
生于1875年,出生地:瑞士,图尔高。

卒于1961年,逝世地:瑞士,苏黎世。

毕业于巴塞尔大学。

心理治疗师卡尔·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卡尔·荣格的核心思想

卡尔·荣格(Carl Jung,姓氏在英文中的发音与“Yoong”相同)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在继承弗洛伊德思想的同时,赋予了其更加温和、更加积极甚而更加具有精神性的内涵,而且,他还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格本质的理论。从很多层面来看,荣格都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一方面对自然科学深感兴趣,另一方面又对神秘主义念念不忘。当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渐现颓势时,他所做的“字词联想”研究支持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压抑和无意识理论。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支持是坚定不移且意味深长的,弗洛伊德也曾经希冀荣格能够接下精神分析运动的大旗,荣格更是将弗洛伊德视作父亲。很可惜,最终二人决裂,很多人将他们的决裂归因于弗洛伊德对于“婴幼儿性心理”过于关注,相对而言忽略了荣格针对无意识所提出的全新观点。

荣格拓宽了无意识这一概念,并且使用更具人类学的视角对其加以探讨。他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融合了他的一些神秘主义理念,他将其定义为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心理基础。对荣格而言,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普适的概念,它是一个“宝藏”,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希望、冲动和恐惧,代代相传。荣格认为,我们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之中,看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子。宗教在其中亦占有一席之地。荣格将“原型”定义为我们自我的版本,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在心理层面上与“本能”作用相当,以我们意识之外的方式指引着我们的欲望和行为。

荣格将“人格面具”定义为个体在社会当中所承担的角色——身份的外在表现。而“阴影”则是人类的无意识,其中可能蕴藏着人类的动物性本质。对荣格来说,“自我”是整合一切事物的原型,其终极目标是个性化,并获得完全的实现。

荣格在构建理论时,对心理能量更感兴趣,而不是性的驱动。他希望重新定义“力比多” [2] 这一术语,不再将其视为本我的能量——性与生存的冲动,而是能让我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的一个概念。于是,荣格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关于人是如何受到驱动的,为了感到满足和拥有能量,是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共处,还是独自自处。

大众普遍存在的误解是,内倾型人就是聚会当中紧张的“壁花” [3] ,而外倾型人则会坐在桌子旁边纵情欢笑。事实上,内倾型和外倾型的定义并不对应于害羞或者社交焦虑的程度。相反,在荣格看来,这两个概念关注的是一个人是更加趋向于内在世界抑或外部世界。你从何处获得自己的能量?与他人共处会让你活力四射还是筋疲力尽?如果你能够自由地谋划一日生活,你会安排大量的人际互动还是宁愿独自一人静静思考、阅读一本好书?内倾型人享受想法与理念的内在思考过程,注重自省和自我充实。与之相比,外倾型人则乐于与人共处,并且更加关注外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内倾或者外倾之中必受一端支配,但是,当前一种新兴的观点认为,还有很多人处于中部,或者称之为“中间性格者”。

荣格还定义了四种他所称的“心理功能”:思考、感受、感觉和直觉。我们通过感觉和直觉感知世界,然后在决策过程中会使用思考和感受。

至于异性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也贯穿于荣格的研究当中。荣格提出,“阿尼玛”即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基本特质,“阿尼姆斯”则是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上述理念代表着互相对立的人格力量,它们存在于我们体内,为我们提供了反叛的视角,并且将我们塑造成了今日之自己。荣格还将东方的艺术图形曼陀罗介绍到西方文化中,他甚至会让他的病人画曼陀罗,作为表现自我的一种练习。荣格认为,曼陀罗代表着完整的自我,它能够将心灵和集体无意识中相互对立的全体组成部分调动出来,他从中找到了“抚慰”这一概念——从混乱中恢复秩序从而使紧张情绪得到释放。一个中心部分存在于圆圈当中,从圆圈开始,所有事物得以辐射,同时又将所有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这一概念深深吸引着荣格。

“共时性”也是荣格学派的概念,它与某些时刻神秘的“巧合”相关。荣格相信,万事皆非随机出现的,在混乱之上自有秩序存在。对荣格而言,之所以存在共时性的时刻,是宇宙为了让我们看到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虽然无法看到巧合背后的因果关联,但它就在那里,存在于某处——那是一种知觉范围之外的力量。

  卡尔·荣格理论的重要影响

荣格的观点不仅影响了心理学,还对艺术理论、文学创作和电影拍摄产生了影响。“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这一人格测试的理论依据就是卡尔·荣格的学术理念,至今仍在使用。荣格的学术理念至今仍然在若干心理治疗思想流派中有所体现,其信奉者自称为“荣格学人”,另外,荣格的思想也对更宽泛的“深度心理学”产生了影响。甚至还有人说,正是因为荣格对于精神体验的重视,才引导着比尔·威尔逊(Bill Wilson)创立了匿名戒酒互助社。

你很有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做过各种各样的人格测试,从“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到“你是《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中的哪个角色”,等等。但是在你所做过的测试中,出现概率最大的应该就是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测试的某种变式,可能是职场中咨询师所使用的正规版本,也可能是Facebook上提供的极简版本。这个测试的结果是四个大写字母代表的人格类型,共包括十六种,譬如ENFP或者ISTJ。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测试直接来源于荣格的学术思想,而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十六种人格类型,恰恰对应于荣格所提出的理论,分别是:外倾对内倾;感觉对直觉;思维对情感;判断对理解。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测试的开发者认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取决于他在上述四个维度上处于什么位置。直觉者依赖于自己的“第六感”,而感觉者则依赖于更可触摸、感知的刺激;情感者在做决策时主要受情绪驱动,而思维者则乐于在一张清单上进行权衡对比。如果荣格看到一位衣着光鲜的咨询师打开公文包,拿出根据自己学术思想设计的问卷,以及通过分析产生的电子表格,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思之不免令人莞尔。

外倾/内倾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体现的?很多人臆断,外倾者在社交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内倾者则十分害羞,并且与其他人共处时坐立不安。但这种结论并不一定总是准确的。

如前文所述,外倾/内倾这种二分法并不一定总是同社交焦虑相关。有很多内倾者在社交时十分富有魅力,与人相处时游刃有余,有些甚至是天生的表演者。但他们仍然属于内倾者,因为他们在心灵上需要自己的空间——他们很容易厌倦其他人的陪伴,而且他们主要生活在自己的思想当中。与之相类似,生活中也有诸多害羞的外倾者——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乐意并且需要与他人共处,不喜欢独处,但是当与他人进行实际的互动时,他们偶尔会感到紧张并且焦虑。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有一些故事在不同的文化中重复出现。英雄、替罪羊、局外人、漂泊者、恶人、蠢人、骗子、不幸的恋人,这些共同的主题出现在电影剧情、篝火故事中,这些原型不断地涌现出来。在或长或短的故事中,在面向儿童和成人的作品中,在千差万别的文化中,你都能看到上述主题的身影。莫非,不论上下横跨多少时代,相隔千山万水,我们人类在内心最深处都是紧密相连的?在我们探访古代遗迹或者观看一幅数百年之久的画作时,可能会让我们不禁发出感慨,或许荣格的确提出了真知灼见。可能,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缕微光——不仅仅是我们眼下的生活体验,还包括我们的主观情感现实和深层次的人性,将每一名人类与其他人捆绑在一起。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