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心理学

2022年1月5日 发表评论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著。原系作者早年留学欧洲时,用英语写成的博士论文。1933年,曾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已由张隆溪译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并已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5卷.

该书副题为“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全书围绕“我们为什么喜欢悲剧”?这一中心问题,依次分析评判了西方美学史上出现的有关悲剧根源的“距离说”、“恶意说”、“道德同情说”、“生命活力说”、“净化说”等理论。作者首先分析了审美经验的形成,表示比较信奉以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为代表的“心理距离说”,认为“在艺术和审美经验中,距离是一个重要因素。距离概念对于一般美学很有价值,"因为它给了我们确定产生和保持审美态度的条件的一个标准”。正是据此,作者认为“悲剧是伟大诗人运用创造性想象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明显是人为的和理想的。"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灾难,只有经过艺术媒介的“过滤”,"字让距离化",才会产生悲剧美。作者还具体分析了造成“距离化的几种重要手法: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艺术技巧与程式,"抒情成分;超自然的气氛舞合技巧和布置效果等。现实生活悲剧中的粗鄙、丑陋和恐饰,正是借助艺术力量的克制,使之改观,才剩下了美和壮丽。而其它诸如“恶意、道德同情、正义观念以及其他各种实际考虑或者根本在悲剧快感里就不存在,或者只是侵占了本来不属于它们的地位"。对于法国学者法格建立在人的天性是残忍基础上的“恶意说”,作者有力地反驳道,"如果悲剧真是主要诉诸我们天性中的残忍,那么它的效果的好坏就会和它的恐怖程度直接成正比。……这就意味着悲剧和可怕归根结底是同一个东西”。对于从道德观点去看待悲剧的博克、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作者肯定他们的真诚,同时指出了他们的严重缺陷,并从三个方面区分了道德同情与审美同情的差别:

一,道德同情往往明白意识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审美同情却消除了这种界限;

二,道德同情不可能脱离主体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并往往伴随着产生希望和担忧;审美同情却把那一瞬间的经验从生活史中孤立出来,主体“迷失”在客体之中;

三,道德同情是一种实际态度,最终会变为行动,我们会力求使我们同情的客体摆脱痛苦,审美同情并不导致实际的结果,它仅仅涉及见别人悲而悲,见别人喜而喜这样的模仿行动。

对于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作者也进行了深入分析,表示既不同意原来宗教比喻意义的“缘罪说”,也不同意近代语言学家倾向于从医学意义上理解的“宣泄说”,也不同意弗洛伊德派的“意愿的满足说",认为是悲剧艺术欣赏过程中得到的一种“情绪的缓和”作用。另外,作者还从宏观角度,分析论述了悲剧与宗教及哲学的关系等问题。

该书是作者的一部处女作,也是作者文艺思想的起点,是后来《文艺心理学》与《诗论》的萌芽,曾引起西方某些文艺批评家的关注,产生过一定的世界性影响。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