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是台湾作家张德芬创作的一本以小说为体裁,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书籍。主要讲述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老人的对话,借此来表达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
创作背景
该书作者张德芬,曾当过台视新闻主播,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又到美国深造,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张德芬搬到北京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2002年起,她决定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2007年,张德芬根据这几年的心灵感悟创作了自己第一本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
内容简介
一位都会白领阶级的女性通过同老人以及其他配角(老人的学生)间的对话,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进而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时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从而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文在线阅读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写给亲爱的你
本书已经在身、心、灵的层面,给了读者很多具体可行的建议。但我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就破除了一个行之有年的模式。
我建议读者,在身体和心理层面,先从你能够切实做到的一个好的小习惯开始。身体层面,比如说饮食或者是运动;心理层面,就是每天检视,在今天,是谁或是什么事情让你产生了负面情绪,然后向内探索原因。或者你也可以让自己在面对每天遇到的人、事、物中,学习“臣服”的功课。
每个好的习惯一定要有意识地持续至少21天,才可能转化为潜意识中的习惯(自动化了!)。希望与读者朋友共勉。
此外,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书中的破解之道有:
1.身体——联结
2.情绪——臣服
3.思想——检视
4.身份认同——觉察
这些功课都是需要我们每日去身体力行的,祝福大家看完本书之后,能有一些收获。
● 再版序
●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上师
五年了,《遇见未知的自己》终于要再版了。我在重新校稿的时候,读到最后老人写给若菱的信时,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当初写这一段时的那种真诚、发心的能量还保留在那里,不时触动我的心。
回首这五年的时光,我的生命好像坐云霄飞车一样,上下起伏,精彩绝伦。而我自己,当然有很大的改变。
很欣慰的是,我没有被排山倒海而来的名利冲昏了头,也没有被众人的崇拜和感谢捧上了天。我还是那个瞎热心、乐于助人、真诚面对一切的德芬。
虽然我外在得到了很多,但生命是公平的,它也让我经历了人生的剧痛。在痛苦挣扎的谷底,我翘首盼望那一丝阳光,还好它没让我失望,满足了我对宇宙和生命的那一点点信任,就是凭着这一点点信心,我最后终于走出了阴霾,变得更加沉淀、淡定和从容。
就像我这次在书后面新续写的内容一样:在灵性成长的旅途中,最终我发现,我们还是要愿意去承认、接纳自己的阴暗面,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接纳它们。同时,能否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相处,也是决定我们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
而我越深入接触灵修,就越是发现,很多人靠着一个灵修体系或是方法来壮大自己的小我,失去了内心的柔软度,也拿它们挡住自己的阴暗面,不去看自己的自卑和匮乏,反而增强了“我执”的能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灵修中人(和老师)言行完全不一的现象,这也让我十分痛心。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决定不上灵修课了,书也看得少了,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在,不断地去“观”,并且去体验“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上师”。
2012年的暑假,在因缘际会之下,我回台湾参加洪南州老师的“心室(识)解构”课程(详情请参考http://blog.sina.com.cn/u/2903821234),才清楚地认识到,阻碍我们获得大自在、大解脱的关键,就是我们人类头脑中的种种观念,而洪老师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行的有效途径,让我们走出自己的观念,回到原始的本然状态——那是真正的自在解脱。“走出观念,还原本来”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要下定决心去做却不简单。我们很多人情愿做自己思想牢笼里的囚犯,也不愿意冒险走出监牢,进入未知但广阔、自由的世界中。我已经在路上了,深盼更多勇敢的灵魂加入这个行列,彻底走出头脑编织的牢笼,获得最后的大自在、大解脱!
五年来,不断有读者写信给我表达谢意,我也在很多场合碰到读者,都有许多很好的互动,我衷心感谢老天让我写了这样一本可以帮助这么多人的好书,我个人怎敢居功?无论见面与否,我和广大读者的灵魂都是相连、相通的,我个人不断在成长,我也希望继续和读者们一同前进。
这本新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除了印刷更加精美外,还加入了我钟爱的插画家范薇的绝美作品。最后,我新写了一段若菱在和老人分开之后的成长“历”程,希望读者能有所共鸣,并且从中得到帮助。
纸短情长,我亲爱的读者,我永远在这里,也谢谢你们的陪伴。
2012年夏,于北京
● 自序
● 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你现在手上拿着这本书,我希望你给自己,也给我一个机会,静下心来好好读它。如果你在追寻人生的答案,或是尝试解决人生的一个难题,或是处在一个停滞的阶段,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也许就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你会有心领神会的一刻,答案因而自动浮现。
我写这本书的动机,来自于一个小故事:
有个男子某天下班经过一条黑黢黢的暗巷时,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一盏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
“请问你在找什么?”男子问。
“我的车钥匙,没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虑地说。
“你大概在哪个位置,怎么掉的?”
女子指向另一个暗处,说:“在那儿掏钱包出来的时候掉的。”
男子诧异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
女子理直气壮地回答:“那里没有灯呀,怎么找得到?”
或许你觉得上面这女子愚昧得可笑,但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想要的快乐时,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错了方向。因为我们寻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的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求解答和快乐,结果却徒劳无功。原因就是:我们找错了地方!
这就是我想写这个故事的最大动机:以一位都市白领女性为主角,借由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在世界,进而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所以,难怪我们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我想要的生活?”本书带着你一步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看到大多数人困惑的成因,且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和研究,主宰着我们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们的身心。当然,书中也提供了解除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随着书中女主角在生活上的起伏和冲击,人生的很多课题和智慧也随之展开。书中一些重要的配角本身的经历和成长,为我们见证了这些人生智慧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女主角最后能够在智者的指点之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蚕破茧而出,迎风飞翔。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自己都忍不住落泪了。我多么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够活出他们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己呀!
因此,我真诚地希望阅读本书的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灵性的生活指南。我建议读者朋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急着一口气读完,最好能够读完几章之后,好好地咀嚼、反思一下,再继续下面的章节。
若是能够和好朋友或家人一起看、一起分享心得,效果会更好。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把它当成一般小说来看,那可能会错失一些可以帮助你改变人生的机会。因为书中这些人生哲理是需要去体会、去实践的,而头脑的了解并不能带来任何的改变。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ffanychan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759168351
2007年秋,于北京
目录
Contents
● 再版序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上师
● 自序 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01.一场奇怪的对话——我是谁?
02.老人的读心术——我不是谁?
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03.做爱像去迪士尼乐园?——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
04.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05.人生就像一场戏——角色面具
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06.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未知的自己
07.这个世界是什么组成的——能量争夺战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啊!
08.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则
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就难怪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09.巧遇旧识——潜意识初探
10.当灵性与科学相遇——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11.好运不怕命来磨——潜意识中的人生模式
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事件×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人生模式
12.遇见难得的知音——潜意识的表达方式
13.回溯童年的记忆——我们身体的障碍
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信息。
14.重新和身体联结——瑜伽和呼吸
15.激励大师的体验分享——饮食与健康
16.卸下光环后的人生——健走真好!
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17.“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18.一场“ego boosting”(小我增长)秀——同学会的启示
19.被负面情绪套牢——情绪的障碍
这些情绪都是一种能量,尤其对孩子来说,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20.在谷底惊见阳光——情绪的体验
我们会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遭遇而产生的情绪。
21.摆荡于背叛、欺骗之间——情绪的爆发
22.是谁在伤口上撒盐——情绪的疗愈
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23.爱过、痛过、哭过之后——臣服的体验
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因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劳无功的。
24.梦的秘密——当下的臣服
25.背负重责大任的脑袋——检视思想
26.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转念作业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27.昔日女星的解套智慧——思想的瘾头
28.我是个婚姻失败者?!——思想的搅扰
29.什么让我感到喜悦——认同的解离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30.老婆不是秀给别人看的——身份认同的探索
31.战胜了胜肽——心想事成的秘密
32.未实现前就先感恩——最后的试炼
33.开始,就是未来——迎风飞扬
我们不知道一切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新旅程
* * *
34.婚姻是一场修行——亲密关系的联结
35.快乐和对错,谁更重要——走出观念的牢笼
36.走出观念,还原本来——回归真我的自然状态
● 再版代跋 给读者的一封信
凡是你抗拒的,
都会持续
01.一场奇怪的对话
我是谁?
冬夜,下着小雨。
一辆凌志跑车在弯曲的山坡路上疾驰着,加速、急转、超车,熟练的车技不输赛车选手。
在雨天以这样的方式开车,一般只有两种情况:赶路,或者逃命。
而若菱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但若是后一种情形,她却又似乎并不在乎命。
“万一对面来车怎么办?”若菱想,“那正好!死个痛快!”
念头一出,自己都吓一跳!为什么最近老有想死的念头?
其实这种“自我毁灭”式的思想和行为,对若菱来说已经是经年累月的习惯了。
“活着好累!”
这感觉一直是若菱人生的一个背景音乐,伴随着她从小到大,每一个场景都不曾缺席。
而今晚和老公大吵一架,仍旧是重复过很多次的模式,把她推入哀怨的心理氛围,又一次凭空跌落在一个未经修葺的乱岗。
心在乱岗,身却又一次地夺门而出,想都没想要去哪儿。
等回神过来,车子已经在上山的路上爬坡了。
突然,车子响了两声,居然熄了火。
引擎怎么点也点不着了,仔细一看,汽油早已告罄。
“该死!”若菱咒骂着,伸手在身上找手机。摸了半天,还打开了车内灯,就是不见手机的踪影。“这下好了,手机也没带!”
若菱环顾窗外,一片漆黑。
在冬天的雨夜,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车子又没汽油的孤单女人。
“每次这种事都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就这么倒霉?”
若菱又忍不住自怨自艾起来。
这时,若菱眼角的余光扫到了一线灯光,来自于路边不远处的一间小屋。
若菱想:“也许天无绝人之路,试试看吧!”
她提心吊胆地走到小屋前,找了半天看不到门铃,鼓起勇气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吧!”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
“居然没锁门?”若菱起了疑心,“到底要不要进去?嗯……先推开门看看再说吧!”
门“嘎”地一声被推开,眼前是一间温暖的小屋,居然还有壁炉在生着柴火。一位面目慈祥的白袍老人,正兴味盎然地看着她。
“进来吧,孩子。”
若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随着召唤进了小屋。
“坐吧!”老人招呼若菱在壁炉边的椅子上坐下,若菱却只顾站着,戒备地看着老人,随时准备情况不对就夺门而逃。
老人坐在炉边,向她示意:“桌上有为你备好的热茶。”
她嘴里说着谢谢,脚可没有移动半步。
老人一点儿也不在意若菱的防备,笑着问:“你是谁?”
“我……我车没油了,手机没带,需要跟您借个电话……”若菱嚅嗫着。
“电话可以借给你,不过你没回答我的问题,”老人摇着头说,“你是谁?”
“我叫李若菱……”
“李若菱只是你的名字,一个代号,”老人微笑着坚持,“我问的是‘你是谁’。”
“我……”若菱困惑了——他到底想问什么?
“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若菱试着解释。
“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老人再度摇头,“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
在一个奇怪的地方,跟一个奇怪的人,进行这样一场奇怪的对话?
这个时候,若菱感受到了屋子里的一种神秘的气氛,以及老人身上散发的祥和宁静的气质。这种神秘和安详总让人有所震慑。
于是她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
“我是谁?”
她的心终于在乱岗上听到这个问题,像山谷回音般地在那里回响着——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
而那一瞬间,若菱禁不住回想起过往的种种,潸然泪下。
“我是个苦命的人,从小父母离婚,只见过父亲几面,十岁以前都由外祖父母抚养。继父对我一向不好,冷酷疏离。为了脱离家庭,我早早地就结了婚,却久婚不孕,饱受婆婆的白眼和小姑的嘲讽,连老公也不表示同情。工作上老遇到小人,知心的朋友也没几个……”
若菱陷入了悲伤自怜的情绪里,迷蒙中,一生的种种不幸、不公,好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闪过。
她自己都惊讶,在一个素昧平生的人面前,居然把酿了很久的辛酸苦水全倒出来,一点儿也不吝啬。
老人的目光现出同情。
“这是你的一个身份认同,”他缓缓地说,“一个看待自己的角度。”
“我是谁?”
“你认同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错误行为下的受害者。你的故事很让人同情,不过,这也不是真正的你。”
“等一等!”她的心念突然一动,“我天生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相貌清秀、追求者众!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收入丰厚,我老公……”
张嘴就提起了老公,却又戛然而止。
“是、是,我知道,你很优秀!”老人理解地点头,“但这又是你另外一种身份认同,也不是真正的你。”
若菱刚刚被激起的信心又告瓦解,低头沉思。
“老人到底想得到什么答案?”
若菱一贯的好胜心此时蠢蠢欲动,她想,老人显然不是要找一般世俗的答案,我就朝哲学、宗教的方向试试看!
于是她答道:“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
说完,她有些得意地看着老人,心想:这回,总应该答对了吧!
02.老人的读心术
我不是谁?
“那也不全对。”
老人带着笑意的眼神虽然让若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但脱口而出的话还是令人泄气。
“你是你的身体吗?”
“应该是啊!为什么不是?”若菱拿出大学辩论队的功夫,用反证法来反问。
“你从小到大,身体是否一直在改变?”
当然,那还用说,自己小的时候,真是一个大胖妹,可是上小学时,蹿个儿了以后就一直瘦瘦的;三十岁以后,小腹和臀部的赘肉又逐渐增加。唉!人生真是无常……
况且,其实她看过报道,我们的细胞每隔一段时间(大约七年)就会全部换新。
诚然,我“有”一个身体,而我并不“是”我的身体。
“而你所谓的心,又是什么呢?”老人打断了若菱的思绪,其实她已经开始想减肥的事了。
“就是我们的头脑呀,包括知识、思想、情感这些吧!”若菱含糊地回答。
“那我们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吧,”老人换了种语气,“你看得到你的思想吗?你感觉得到你的情感、情绪吗?”他好像又在设陷阱了。
“这……这是什么意思?”若菱不解。
“你自己来检查你的回答是否正确,我来教你,”老人说,“现在,闭上你的眼睛。”
老人的话带有磁力和一份威严,若菱照做了。
“什么都不要想,让你的头脑暂停几分钟……”老人说完,就也定静不动了。
过了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老人指示:“好,可以睁开眼睛了。”
若菱皱着眉头睁开眼睛。
“怎么啦?”老人明知故问。
“根本不可能让头脑停下来什么都不想呀!”若菱抗议。
“是的,”老人微笑着点头,“那你都在想什么呢?”
若菱红了脸,不好意思说,她在想老人是不是什么怪人,还是在搞邪魔歪道,自己在被他指使着做些莫名其妙的事,也不知道反抗。
“你看到你的思想了吗?”老人理解地不再逼问她想什么了。
“是的。”若菱承认。
“那你的感觉又是什么呢?”
“有点儿古怪,有点儿不安。”若菱老实地回答。
“是的,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感觉。”老人点头,然后意有所指地看着若菱。
“嗯……我能觉知到我的思想,我也可以感知到我的情绪,所以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呀!”若菱说得自己都觉得很有道理。
“你的意思是说,主体和客体是一回事啰?”老人狡黠地问道。
若菱知道自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如果主体的“我”能感受到作为客体的思想、情感,那么两者不应该同为一物的。尴尬之余,若菱只好退却,答非所问地说:“其实,我只想来跟你借个电话用用……”
老人不放过她:“所以,‘我是谁’这个问题,从正面是很难回答的,我们目前用的都是否定法——以上皆非。”
若菱突然福至心灵地发现:“咦,你怎么没说灵魂呢?我们就是灵魂吧!”她有买彩票中了大奖的感觉!
而老人只是意味深长地一笑。
“灵魂可以说是比较贴近答案的一种说法,但是这个词在很多时候被宗教、哲学滥用了,贴了太多的色彩和标签,没有办法贴切地表达我们真正是谁。”
“孩子,”他说,“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这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说用‘以上皆非’来表达,还比较容易懂一些。”
“那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以后我会慢慢告诉你。”
说着,老人伸出了食指:“你看到我的手指了吗?”
“废话!”若菱心里想,不过还是顺从地点点头。
“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若菱疑惑地歪着头,不知道该怎么接腔。
“就好比说,从来没有吃过冰激凌的人,你对他再怎么样描述冰激凌的滋味都没有用,是不是?”老人耐心地解释,“如果他亲自尝了一口,那么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了……”
若菱有点儿困了,真的不知道老人为什么拉着她说这么多令人困惑的话。
她瞥了一下四周,要命了,老人像是个隐居的高士,家里居然看不到一部电话!
“我告诉你这些是要帮助你认清楚一些事实,因为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你自己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不是吗?”老人似乎有读心术,猜得出来若菱心里的想法。
言罢,他伸手从一个柜子里面拉出一部老式电话,“用吧!”
03.做爱像去迪士尼乐园?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吵架之后通常是冷战,若菱可以连续两三天对老公志明不理不睬,当他透明。
不过这次,居然第二天就雨过天晴,若菱的脸色好得像朵花。
可是志明总觉得哪里有点儿不对劲儿,若菱似乎有心事。连续好几天,若菱都有点儿心不在焉,恍恍惚惚的。两人之间本来话就不多,现在就更没有交集了。
若菱和志明的故事可以用才子佳人来形容。
他们是大学同学。在理工科系里,女生——尤其是像若菱这样出众的女生简直奇货可居,而志明高大英俊,两人走在一起顺理成章。大学毕业后,两人都顺利地申请到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就这样结了婚、一起出国留学。若菱改念了企业管理MBA,志明念的还是电机的博士学位。
回国后,若菱以高学历和在美国工作过的背景,顺利地进入一家外企工作,志明则回到母校从副教授干起,现在已经是正教授了。
总之,两人从恋爱到结婚,都是相当平稳而顺遂。
只是有一个问题。
婚后若菱一直没能怀孕,志明本人倒还无所谓,就是志明的传统家庭似乎有点儿无法接受。
一晃结婚十多年了,两人的感情已经淡漠得像路人。
就是所谓的老夫老妻了,但欠缺了夫妻间的亲密与交流。
开始,他说,她说。后来,他们一起说。再后来,她说,他不说。最后,她也不说了。
若菱的想法比较偏激,负面情绪很多,志明每次开口想聊聊自己的事情,都被若菱连珠炮似的负面评语搞得不想再说。
问她工作上的事,就更麻烦了。她开口就会把公司说得没有前途,老板和同事都糟糕至极,每天在办公室过的都是牛马不如的生活。
久而久之,志明烦了,不愿多问多说了,两人的心渐行渐远。
那一夜,志明加班回家晚,若菱也刚到家。两人都疲惫不堪,回到沉闷的家中,谁也没好气。
假如家里有孩子或者宠物,可以让回到家中的人一下子能量、兴致都高涨起来。但是他们的家里就只有静滞的空气。
志明肚子饿了,看到空空如也的冰箱,实在一肚子火气。两人短兵相接,唇枪舌剑。多年下来,双方都已是炉火纯青,根本不必多言,胜负立决。
高手就是高手。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
志明一句“不会生孩子,饭总会做吧!”就触痛了若菱的要害,她勃然大怒,夺门而出。
而那天雨夜的奇遇之后,若菱就经常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她开始思索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一些事情。
我们到底是谁?大学、研究所都没有教过,从小到大也没听人说过这件事。
那夜最后分手的时候,老人还留了一个功课给若菱思考。这个功课是: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
“李经理,从你们营销的观点来看,我们这个产品升级以后,用这个角度切入市场怎么样?”销售部门的老总陈达打断了若菱的思绪,冷不防地问。
“嗯,依我的观点来看……”还好若菱反应快,可以立刻从思绪中抽身,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否则在这个重要的干部会议上肯定出丑。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若菱看着随后侃侃发言的老板,私下揣度着。
她的老板王力是公司的营销总经理,才四十岁出头,在爬升公司职位阶梯的过程当中,无所不用其极,企图心特强。想必他要钱——当然,谁不想要?
若菱的公司并购另外一家小公司的时候,王力是那家小公司的老总。小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不知是一时疏忽还是对老板不满,居然把全公司的薪水数据用邮件发给所有的人,员工因而知道他们老板年薪加红利居然有好几百万之多。一般公司并购之后,子公司的老总难免会沦为“黑五类”,然后悄然隐退,但是这个王力反而扶摇直上,成了“当红派”!
“他肯定很有钱了,”若菱想,“但企图心还是这么强,显然权力也是他想要的。”
“我不赞同你的看法,”另一个业务部门的经理李逵直言不讳地反驳王力,“对老客户我们可以这么做,但是对新客户而言,我们必须有一个更有吸引力的诉求点,才能让他们愿意转用我们的产品。”
李逵两年前因肝病入院,休养了一年才回到工作岗位上。从此戒烟、戒酒、戒色,可见惜命如金。
这提醒了若菱:“啊,我们还要健康。”
当然,除此以外,每个人都在追求爱和快乐。
若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好了老人交代的功课,她对自己感到很满意。就是嘛!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这不就是人人都在追求的吗?若菱志得意满地笑起来。
“李经理,这么高兴,昨天晚上跟老公很愉快哦?”另一个产品部门的营销经理黄玉魁带着一贯色眯眯的笑容问若菱。
“咦,已经散会啦?”若菱痛恨他的话中有话,每次借机就来吃口头的豆腐。“我还有事,再见!”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若菱想着这个讨人厌的色鬼,他要的是什么?性吗?他当然不是要爱!这家伙的下属也对他很不屑。出去和客户应酬的时候,黄玉魁带着下属去,用自己部门的营销经费付喝花酒的钱,而且公然就带着小姐上楼“办事”,让下属看傻了眼。
那么性是否可以归入“快乐”这个范畴?
应该可以吧,若菱想。这种人是在追求什么样的快乐呢?就是那几秒钟的高潮?这真像去迪士尼乐园排队玩儿一样,费了半天功夫,只为了爽那么几下,真是不划算。这些追求性刺激的男人,应该还有更深一层的动机吧?
无论如何,追根究底之下,快乐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但是,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呢?若菱百思不得其解,下次一定要好好问问老人!
04.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胸有成竹的若菱,带着准备好的答案和满腹的疑问再度拜访老人。轻敲门后,还是那句“进来吧”,门就应声而开。
若菱进了屋,这次比较有心思和时间来打量老人的居住环境。
老人的住所极其简单,传统的中式家具,俭朴的布置,就是那个洋里洋气的壁炉显得有点儿突兀。
“这周过得好吗?”一坐下,老人就问她。
“挺好的。”若菱小心翼翼地回答。
然后两人就陷入了沉默之中。若菱听着柴火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不知如何开口。
半晌,若菱有些迟疑地说:“关于上次你要我想的问题……”
“哦,你想出来了吗?”
“嗯,我想,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一边说,若菱一边偷看老人的脸色反应。
“嗯,”老人点头,“那你呢?也是追求这些吗?”
“我,我当然希望有一定的财富……”若菱一直对钱财有很深的不安全感。
“有了财富以后,你会怎么样?”老人问。
“会比较开心,不再为未来担忧啦!”若菱简直不敢想象,这辈子如果有花不完的钱财的话,那会有多爽!想到可以走进任何一家自己喜欢的精品店,不看标价就随意选购看中的东西,若菱简直有点儿飘飘然了。
“权力呢?”老人打断了若菱的白日梦。
“嗯,我还不是特别想追求权力,因为好像其他的基本要求都还没有满足……”
“如果你很有权力的话,你会觉得怎么样?”
“那……我应该会很满足,很过瘾!”若菱想象当上公司首席执行官以后的神气模样,对现在的众多领导可以摆摆派头、耍耍威风,颐指气使的,真是酷毙了!
“有了健康呢?你又会怎么样?”
若菱除了小感冒外,没有生过什么大病。对于健康,她的感觉不深,不过她可以想象那些对健康失而复得的人会多么珍惜健康。“有了健康就很快乐,很好啊!”
“好,”老人的一连串问题似乎告一段落,“所以,这样追究下去,我们人类所要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
“五个字?”若菱有点儿失望,她还以为会比自己想的更多呢,岂知道更少。
老人拿起一支粉笔,在石灰地上开始写字——爱、喜悦、和平。
若菱有点儿惊愕,看着老人等他解释。
“你刚才说人类追求的东西,像权力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目的还是在追求喜悦与内心的和平,不是吗?”老人探询若菱的意见。
“是可以这样说啦,但是快乐和喜悦又有什么差别呢?”若菱不懂。
“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老人顺便理了一下自己长长的白胡须,“然而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啦——”
老人看着若菱,眼里是意味深长的破折号。
若菱的脸上只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问题就是: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若菱听得发痴了。她此生连真正的快乐都很少体会到,更别说喜悦了。
“而这里说的爱,也不是你们一般的男欢女爱,而是真正的爱,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老人继续阐释。
“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若菱虽然这样问,但是她自己就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那种无条件的爱。若菱父母自顾不暇,没有多余的爱给她。她从小就只能艳羡别人,或是在看电视、电影的时候,想象自己是影片中那个幸运的孩子。
“是的,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物质,但很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老人此刻显得有些严肃。
若菱低下头,红了眼。她自己的父母好像视她为无物,她倒宁愿父母把自己视为财产,横加干预,严厉管教,而不是不闻不问。
“好孩子,”老人委婉相劝,“父母也是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限制。”
“但是你要相信,在过去的每一刻,你的父母都已经尽他们所能地在扮演好他们的角色。他们也许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是他们所知有限,资源也有限。在诸多限制下,你所得到的已经是他们尽力之后的结果了,你了解吗?”
若菱委屈地点点头,老人的话的确能安慰若菱受创的心。只是若菱内在始终都有个遗憾,永远的遗憾。
在迷茫的泪水中,若菱抬起头,看着老人。
“我知道你要问我什么,”老人又在发挥读心术了,“你要问我如何才能得到爱、喜悦与和平,是吗?”
“是的,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为什么几乎是人人落空?每个强颜欢笑的后面,隐藏了多少辛酸?为什么会这样?”若菱愈讲愈激动,似乎代表天下人在发出不平之鸣。
“因为,”老人等她说完,简单而平静地回答,“你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
05.人生就像一场戏
角色面具
难怪老人一见面就问“你是谁”,他算准没人答得出这个问题。至少,他想要的答案没人答得出来。
若菱坐在办公桌上,看着窗户外面的车水马龙,痴痴地想着。
今天是TGIF(Thank God It's Friday.感谢上帝,今天是周五),傍晚的交通格外拥挤,隔着窗户,若菱都可以感觉到今晚这个城市的躁动。早上匆匆忙忙上班的人,在五天的名利角逐征战之后,总算能够休息两天,追求一番娱乐,期待某种程度的放松。
家人相聚、做运动、泡夜店、会情人、看电视、看电影、睡大头觉、打麻将……放松之后,好准备下周一重新投入战场。
当然,在大都市中,不缺那些从来不休息的人。周末不是继续加班工作,就是应付家里老中青三代的不同需求,自己的家人还不够忙活,还要应付姻亲。很多私人的事项,也得周末处理掉。
忙碌、忙碌,每个人都很忙碌。
追求、追求,每个人都在追求。
但是为什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我们人类,却没有越来越好呢?
“若菱,怎么还不走?”邻座另一个产品部门的营销经理陈玉梅,拿着包包问。在这个几百人的大公司中,她是若菱唯一谈得来的好友。玉梅三十出头,还没有结婚,和若菱很投缘。
“哦,马上就走了!”若菱回答。
“OK,拜了,Have a nice weekend!(周末愉快!)”玉梅打扮得花枝招展,显然下班前已经换装,并且化了一脸的浓妆。
“没结婚真好!”若菱想。
没结婚,只有一个家;结了婚,却一下子有了三个家:你家,我家,我们家。
对若菱来说,年少时的“我家”就是一个冰窖,好不容易逃了出来;自己的“我们家”,如今气氛也是冷冰冰的。
不过跟“他家”比起来,“我们家”算得上是“春天”了。
她拖着时间,下班了还慢吞吞地赖着不走,原因无他,只因为今天得回婆家,和小姑、婆婆吃饭。若菱的原生家庭已经是百里挑一的惨了,她的婆家也可以遴选为倒霉冠军——当然,是从媳妇的角度看啦!
婆婆早早守寡,一个人带大两个孩子。小姑长得不错,偏偏一把年纪了还未嫁人,变成了“大龄剩女”,急坏了婆婆不说,自己的个性也变得古古怪怪的。
若菱结婚多年未孕,婆婆嘴上不明说,但语言、脸色的暗示,让若菱很不好过,偏偏小姑还在旁边敲锣打鼓地帮腔。因此,若菱视每周回婆家相聚为畏途,能拖则拖,能避则避。
避不了,就故意在周末安排别的活动,所以“只有”周五有空,这样可以避免下午四五点就得回去,而且去的时候,还可以因为周五晚上容易塞车,或是老板临时交代了活儿要赶而迟到!吃完饭还可以说:“哦!上了一天班了,真有点儿累了,不好意思,我得先回去了。”
这种戏码每周上演一次,若菱痛苦不说,婆婆、小姑心知肚明,双方隔阂愈来愈深。
坐上志明的车,若菱又在思考老人临别时交代的功课。这次他说:“你好好想想,我们到底是谁,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记住,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今天上班怎么样?你们的产品升级发表会是什么时候?”
志明照例询问若菱工作的事,作为两人交流话题的破冰。
“嗯,下周吧!”
看着两边的路灯向后飞驰,若菱的心,也飞到了那个温暖的小屋,随着壁炉的火光起舞。
老人最后是给了一些提示的: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工作。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若菱内在有些东西和老人的话起了共鸣。
的确,那个基本的有一个“我”的感觉一直存在,不曾改变。那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真我的爱、喜悦以及和平呢?
到了婆家门口了,志明停好车,唤醒了沉思中的若菱。若菱慢吞吞地下了车,深深地吸了口气。
“又要上场演戏了!”这个思想在电光石火之间,让若菱的精神为之一振。
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国民、好子女、好媳妇、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然而在这些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
若菱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非常兴奋,喜上眉梢。听到小姑从里面应声开门的声音,都觉得亲切。
“既然得演戏,就好好演,好歹去角逐一下金鸡奖、百花奖!”若菱想,“谁怕谁呀!”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06.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未知的自己
若菱又开车上山,这次是轻车熟路了。
此刻,她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每次要见老人之前,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路上,若菱还在为昨晚的事情感到困惑,或是说好奇吧。
昨天在踏入婆婆家时,若菱决定要扮演一个好演员,她微笑地迎接小姑,探入厨房去看婆婆,并且真诚地要求帮忙,和以往客套的虚与委蛇完全不同。饭桌上,她突然觉得婆婆做的菜还真好吃,由衷地赞美了几句。
若菱看到微笑的婆婆眼中散发出光芒,以往在若菱眼中刻薄的嘴角、严厉的眼神,昨晚竟然消失无踪,好像奇迹一般。
最后离开时,婆婆甚至交代一句:“工作别太辛苦了!”
若菱也感觉到了她的由衷关怀,竟然第一次感到有些不舍离去!
“这就是以假乱真吗?”若菱纳闷儿,“为什么我转变了我的状态,她也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进来吧!”
正在门口发呆的若菱没来得及敲门,门就“呀”地一声打开了。门后,是老人慈祥的笑脸。
每次来到小屋,若菱浑身都会自动放松下来。
这里不是家,却有家的温暖,她的每个细胞来到这里都会微笑。
若菱轻松地坐下,却很急切地开口:“我发现了一点,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我们的真我。还有,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
老人看着若菱,此时的她,因为兴奋而两颊绯红,眼中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和那个雨夜有家归不得的失意女子判若两人。
“很好!很好!”老人赞赏着,“别太快,我们一步一步来!你还有很多问题没获得解答呢!”
“是呀,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面目吗?”若菱像连珠炮似的提问。
老人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很欣慰若菱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把几个重点抓得这么清楚。
他拿起粉笔,在石灰地上画了一个圆。
这表示完美的人生,对吧?若菱寻思。或者,这是一个套子,而我们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思忖间,老人的手并不停住,在圆外又画了一个大一点儿的圆。
然后又一个,又一个,最后成了一组同心圆,若菱迷糊了。只见老人提笔在最中间的那个圆圈里面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
然后他解释道:“如果这个图可以代表我们人的心理机制的话,真我是被团团包围起来的,很难碰触得到!”说着,老人指着周围其他的大圈圈,“猜猜它们是什么?”
“最外面这个一定是角色扮演,是我们要戴的面具啰!”若菱还是不忘自己伟大的新发现。
“没错,就是它!”老人同意,并在外圈写上: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其他的……嗯,我猜,既然是心理机制,那就应该还有思想、态度、行为习惯等层面的障碍吧!”若菱想起来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思想改变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等这些说法,在此胡诌一番不知是否有用。
“嗯,”老人思忖着若菱的话,半晌,说道:“我们这样说比较具体吧。”
老人继续写上——思想、情绪、身体。
写完,老人拍了拍手,掸去手上的粉笔屑,看着被圆圈圈搞得有点儿晕的若菱说:“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但人类还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于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ego)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
若菱确定这是她这辈子看过的最抽象、最难懂的图。
她决定不畏艰难地,先从最核心开始发问——
“为什么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为什么瓜熟了就会蒂落?”老人反问。
他接着说:“因为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你去翻翻古老的智慧经典,看看古来智者的言语,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和平。”
若菱其实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没碰过佛经或是《圣经》,而对所谓的“古代智慧典籍”也素来兴趣缺缺,只有在学校书本上读过一些孔子、老子的简单教导,她不知道怎样去印证老人所言为实。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老人继续说教,可是若菱想不起来生活中有哪一个人看起来能够真正地活出爱、喜悦、和平。好像只有特蕾莎修女啦,甘地啦,这些伟人才有资格,可是他们离我们现代人是那么遥远……那种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老人看着满脸疑惑的若菱,遗憾地摇着头说:“好啦,我会开一些书单给你,同时,我会介绍几个能够活出一些真我特质的人,让你去拜访他们,眼见为实。”
若菱笑逐颜开,觉得这个经历越来越好玩儿。老人还会介绍一些朋友给她?太有趣了!
看着和蔼慈祥的老人,若菱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人不就是个充满爱、喜悦、和平的化身吗?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爱、喜悦、和平,对吗?”老人再度发问。
若菱点点头。
“那我问你,如果你从来没吃过冰激凌,你会对冰激凌有渴望吗?你会想着冰激凌而流口水吗?”
若菱不知道为什么老人那么喜欢冰激凌,不过老人说得对,没吃过冰激凌的人,不了解冰激凌的滋味,怎么可能会有想吃冰激凌的欲望呢?
“所以,爱、喜悦、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甚至是我们的本质,所以我们才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老人继续举证,“还有个简单的例子,你看看所有的小baby(婴儿)就知道了。”
若菱的心口抽了一下,随即低下头来。这是她心中的痛。在路上、电视上、杂志上看到那些可爱的baby照片,从爱怜、向往,到哀愁、怨愤,这结婚十多年的心路历程走得可不容易,只有当事人才能知道个中辛酸。
老人说的话,若菱能够理解。每个人看到小baby都会打心眼儿里涌出一股喜悦和爱。孩子似乎可以和天使画上等号,当然,是他们不哭闹、不拉屎、不撒尿的时候啦!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完全无损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问题的呀!”看着若菱不理解的神情,老人又补充道,“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勾起父母自己内在压抑隐藏了多年的痛,所以会不顾一切地用劝慰、转移甚至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停止表达负面情绪,但是,这样一来,父母等于在重蹈覆辙——让孩子也和他们童年时一样,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因而造成创伤。”
07.这个世界是什么组成的
能量争夺战
每次若菱离开的时候,都是带着功课走的,这次也不例外。
老人要她先去体察一下,这个世界的实相究竟是什么。不过,若菱完全不懂“实相”的意思。
老人问她:“你知道物质组成的最小分子是什么吗?”
若菱语塞,出校门太久了,平时从来也不看什么科学类的报纸、杂志,这是什么意思呀?“物质……嗯,科学家找出了原子、中子、质子……最后好像又说什么粒子……”她硬着头皮含糊地回答。
老人莞尔一笑,敲敲前面的桌子,然后送给若菱一头雾水的话: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可是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很多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即使看起来像固态的物质,包括你的身体在内,它们的内部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间——原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远超过它自身的大小尺寸。在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的内部空间里,粒子其实占据了很小的空间,其余全是真空。而且事实上,这些粒子是不停地消失和出现的,像音符的波动一样,是振动的频率,也就是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除了这席话,老人还推荐一本书让若菱参考,叫作《水知道答案》[1]。
日本一位名叫江本胜的博士,让水分别听音乐、读文字、接收电磁波、看图片,给它不同的意念,然后将水冷冻两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它的结晶。结果竟然发现,水的结晶会因为听到、看到、收到的信息和意念是好还是坏而发生莫大的变化。
若菱听得目瞪口呆,半信半疑:“这样说来,什么都是能量了呀?!”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啊!这真的是很好玩儿的一个观念!
但是那又怎样呢?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若菱沉思着,从她十楼所在的窗户看出去,整个城市弥漫着一股紧绷、压抑的气氛。
难怪人家说,美国人在周一和周五生产的车子,我们不能买,基本上周一和周五都是工作情绪比较差的。为什么情绪比较差,做的车子性能就比较差?难道是工人的负面能量会传递到他所经手制造的机器?
若菱隐约记得报纸上是报道过,那些量子物理学家曾经证实:观察者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不同的人做出的实验结果是会有差异的。
若菱知道,有些人特别爱花、爱动物,说来也奇怪,那些植物及动物的成长、发展和表现也会因人而异。这么说来,我们与所有存在的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能量振动的交流、互动啰?
“开会啰!”玉梅提醒陷入迷离思绪中的若菱。
若菱为了不那么匆忙,特意早一点儿到办公室,没想到还是屁股没坐热就得去开会了。
一进会议室,若菱就觉得气氛有点儿不太对劲儿。老板王力此刻面无表情地坐在公司老总陈文立旁边,不过面无表情本身就是一种表情,若菱可以感觉得出来他很不高兴。
销售老总陈达则坐在另外一边,不知道肚子里打的是什么算盘。销售和营销两个部门向来在公司里面有些紧张对峙的,销售部的同事总是埋怨营销部的人工作没做好,让他们销售工作难做。营销部的人觉得,销售人员没有好好把握住营销部门举办各种活动所带来的潜在客户,而且常常不支持营销的一些活动,包括提供资源、人力等等。
“这也是能量的作用吧!”若菱一面偷偷观察老板们的脸色,一面想着,“老板的负面能量虽然没有完全表露,但我们还是都感觉得到。”
销售老总果然开始放炮:“我看了营销部门有关这个新产品的广告宣传和新闻稿,觉得自我意识太重,光谈我们的产品,却只字不提我们的竞争对手,还有客户。”
若菱老板的脸色此时明显不太好看。若菱也急了,很想开口辩解,但还是决定看老板怎么应付再说。
公司老总陈文立今天倒是意气风发,因为国内一家极有权威的商业杂志刚刚评选他为“年度业界风云人物”。他出来打圆场:“新闻稿和文案当然不提竞争对手,难不成我们还为他们做广告?谁去向他们收广告费呀?”老总讲话故意很夸张,表情还特别丰富,逗得大家笑了起来,连王力脸上的肌肉都不由自主地放松了。
销售老总也在笑,不过他还是加了一句:“客户总是得提提的。”
王力这时候开始说话了:“我们这些资料,其实都是以我们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而撰写出来的,特别强调产品的针对性,所以客户是常驻在我们心中的,见不见诸于文字不是那么重要。”他也试着调节一下凝重的气氛,“就像你爱你老婆,也不必天天挂在嘴边说爱她,对吧?”
此言一出,大家哄堂大笑,老板之间更是在那里互相戏谑“妻管严”“口惠不如行动”这类的玩笑话,一时之间气氛立刻改变。若菱在旁边亲身经历了这一场“能量消长战”,不得不啧啧称奇。
“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量这个东西还真是有点儿道理呢!”若菱微笑着想,“还好这次没有被流弹波及!”
————————————————————
[1] 《水知道答案》,南海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