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亚伦·贝克的核心思想

2021年12月3日 发表评论

亚伦·贝克
Aaron Beck
生于1921年,出生地: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
毕业于布朗大学和耶鲁大学医学院。

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亚伦·贝克的核心思想

  亚伦·贝克的核心思想

亚伦·贝克(Aaron Beck)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位巨匠,他的科研工作处于认知研究和精神分析学的交叉路口。事实上,很多人都将他视为认知疗法的创立者。

贝克从业之初是一名精神分析学派支持者,立志于使用精神分析学去帮助抑郁症患者。但是,由于精神分析学缺乏实证证据,贝克备感受挫,于是,他开始着手去寻找更加具体且可量化的心理干预类型,同时,他开始关注那些检验并且挑战特定思维方式的心理干预技术。在未接触过阿尔伯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工作成果的情况下,他独立开发出了认知疗法,不过两者在时间进程上确实多有重叠。

贝克确定了抑郁症患者思考自己、所处环境以及个人未来的思维方式。毫不令人意外,他们的想法是倾向于十分消极的。而且,研究已经证明,他们的想法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这些想法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已经被患者视为真实的,丝毫不对其加以质疑。

阿尔伯特·埃利斯曾提出,问题在于这些想法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甚至是完全非理性的。

它们是典型的错误思维和扭曲思维,但是却完全主导了抑郁症患者看待自己和所处世界的方式。

贝克提出的抑郁认知理论认为,上述自动化且扭曲地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抑郁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们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方式存在着系统性的谬误,这将使得他们的抑郁症状持续不断、无法改善。但是,如果这些想法能够被质疑,那么,也许患者可以形成更加健康的思维方式——随之而来的还有情绪状态的提升。

贝克提出,频繁出现的消极思想通常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核心信念。它们是消极的认知模式,或者可称之为“图式”,主要来源于早年经历,譬如,整个童年阶段都被人严厉批评、失去至亲或者被小伙伴们排挤等。这些核心信念既无益处,又不精准,但是它们却阴魂不散,并且被视作真实而重要的人生组成部分。而且,这些信念最终可能变成事实;抑郁的人总是相信事情会变糟,也由此倾向于制造出确实将事情变糟的外部环境。

贝克提出,抑郁的人普遍会展现出一些认知谬误。任意推断会诱使人们将实际上并不存在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所谓的“二分法思考”主要是指以“非全即无”或者“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以偏概全”(对某些事过度泛化,未能将其视作一个具体的、独立的事件)以及“选择性地注意消极方面”(虽然事后证明其实是积极方面)同样也是在抑郁症患者之中常见的思维模式。对于贝克来说,这些认知谬误所反映出的认知扭曲,很有可能不仅会导致抑郁想法出现,还会在将来使得抑郁症状无法缓解。

所幸,贝克所开发的认知疗法能够帮助患者摆脱上述思维方式的束缚。咨询师的职责就是要以关爱的方式去挑战这些想法,并且着重强调这些想法的不合理之处。须知,在此之前,这些深藏在患者内心的设想可能从来都没有被质疑过。挑战消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一个人学会如何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并且形成更加符合实际、更加适应社会的思维。积极的思维方式是更加目标导向的,它们使得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帮助自己不断进步,而且可以使得失败的自我实现预言出现的概率降低。

贝克还设计了量表以测量疾病症候,从而准确地测量一个人在认知疗法中所取得的进展。数十年来,贝克抑郁自评量表不仅在科研领域用于测量抑郁症的标志与症状,而且也广泛应用于临床领域。该问卷的设计理念,同样是将抑郁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这十分有助于理解抑郁症的具体组成成分,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具有相当重大的启发意义。研究表明,贝克的认知干预手段不仅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所帮助,而且已经进一步成为焦虑症、强迫症以及饮食障碍的标准治疗程序的组成部分。

  亚伦·贝克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

贝克的学术思想直接影响到了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后者提出的抑郁归因风格和习得性无助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于抑郁心理的理解范围。认知疗法为心理疾病的治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后续疗法的开发,其中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已经分化出多个分支(包括接纳与承诺疗法),可以用于治疗数十种不同的心理障碍。

譬如说,你正走在大街上,与一位关系不错的同事擦肩而过。同事似乎已经看到你了,但却完全没有跟你打招呼。你怎样解读这一情境?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有些人对此情境的解释完全不会掺杂关于本人的消极看法:“噢,她一定是没有看到我。她很可能当时思想不集中。也许我看到的根本就不是她,只不过是恰巧和她长得比较像而已。”但是还有一些人,也就是那些容易罹患抑郁症的人,会认为这件事是完全针对自己的,而且还跟本人所臆测的“自身缺点”息息相关:“她肯定是觉得跟我打招呼太尴尬!她根本就不喜欢我!!!我之前一定是不知怎样冒犯过她了!”当然了,在这个给定情境下,真相是无法知晓的,在上述两种不同的极端情况之间都有可能。但是,抑郁症患者会系统性且持续性地围绕自身形成消极性思维,这种自动化的消极想法,对于抑郁状态而言可能既是原因亦是结果。

贝克所确定的另外两种具有基础性的消极思维方式,即对整个世界、对自己的未来存在消极思想,同样会经常出现在那些抑郁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假设你新盖好的屋子房顶开始漏雨,你是将其视作一个具体问题,还是会更宽泛地认为整间房子都没法住了呢?假设你在工作中和自己的经理发生了不愉快的争吵,你会不会很快就臆测自己要被炒掉了呢?而如果你确实被炒掉了,你会不会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此断送,再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份好工作了呢?贝克的理论进一步向我们表明:真正决定我们感受的,并不是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最为重要的,反而是我们对于这些事件的解读,以及我们如何与这些思绪共处。

某些具体的认知谬误极其普遍,以至于你甚至无法注意到自己身上存在相应的问题。

或许,你根本就不是一个抑郁的人,但是你的思维中却存在着“非全即无”的谬误。该谬误会以千差万别的方式表现出来,从焦虑到恐慌发作到低自尊、完美主义和无望感,都是其表现形式,令你的心绪始终徘徊在低谷。这种两分式的思维方式,会使得你在看待世界的过程中,视角十分受限,而且,如果这一视角本身即已经较为消极的话,那么就会把坏事无限放大:“我的孩子有时候会在背后嘀嘀咕咕——她完全不知道怎么样尊重人!”“我的老板曾经跟别人说我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他对我的总体评价肯定非常差!”“我又吃了一块甜点——我的减肥大计完全被毁了!”上述想法统统代表着不符合逻辑并且十分消极的认知跳跃,而且它们会使得我们的感受非常糟糕,令我们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不去想方设法地朝着目标努力并解决最初的问题。更加切合实际并且适应于生活的思考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面前的挑战,面对孩子的言行时不那么愤怒、绝望,同时,在工作中也不会那么士气低落、心烦意乱。当然了,更加切合实际并且适应于生活的思考方法,也能够督促我们在吃下两块甜点后就适可而止,而不是一口气吞下十几个。

也许你的个别朋友或者家人非常善于担任“魔鬼的代言人”,他们会时不时地提醒你的思维存在哪些问题,尤其在你大脑一片混乱、因为一次挫折就心灰意冷之际尤为如此。如此的知己好友,扮演的是温和并且坚定的“对话者”角色,他们帮助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挑战你自动化的想法,并且将它们重新塑造为更加理性、不那么令人抑郁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才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能够让你感觉良好。这个人其实与认知疗法咨询师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