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2021年12月1日 发表评论

生理学家认为,人体的构造及其生理过程,加之历代祖先的历史,能够影响人类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此则不敢苟同,他们认为:我们的经历成就了今日的我们,而且,我们所学习的东西以及对于外部世界所进行的观察,足以完全彻底地塑造我们。他们关注的是“行为”,关注的是“对行为进行量化测度”。昨天我们注意到了什么刺激,这些刺激如何影响了今天的行为?什么样的奖励和惩罚能够最为迅速地教会我们在将来进行某种行为?最纯粹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在出生时,本质上就像一块空白的页岩,等待着被环境去雕琢,变得更好或变得更差,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气质、情绪体验或个性在本质上并无差异。行为主义者认为,“外部环境影响”与“我们的生活决策”之间的联系,才是至关重要的,远超过包括“遗传倾向”或者“认知解释”等在内的其他诸多因素。行为主义者通常会首先研究动物,然后将结论推及至人类,这是因为,在他们眼中,行为的驱动机制在不同物种之间是完全一致的。二十世纪初期,行为主义学者们单枪匹马,让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为之一新,不再仅仅聚焦于心理和情绪的内在机制,而是将视角不断扩大,去探索新问题,其中就包括从外部视角解释人类如何在世界上生活。这种对于心理学视角的扩展,延续到了今时今日。现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常会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双剑合璧,以期得出更加全面的结论——尤其是在心理疾病治疗领域更是如此,尽管如此,行为主义领域最早期出现的理论,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仍然巨大,仍然生机勃勃。

  伊万·巴甫洛夫

Ivan Pavlov

生于1849年,出生地:俄罗斯帝国,梁赞市。

卒于1946年,逝世地:苏联,列宁格勒州。

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核心思想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伊万·巴甫洛夫起初的关注领域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应。他对于经典条件发射的科研探索,与过去的动物研究有所不同,一方面在于他的研究更加关注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他对狗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且不会因实验目的而杀掉狗。巴甫洛夫很快就注意到了超自然的分泌现象——虽然食物还没到狗的嘴里,但狗就已经开始流口水。当他开始去探究这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之后,他开始将这种类型的唾液分泌称作条件反应(conditional response。最初的俄语版本中的“conditional”一词被翻译为英文单词“conditioned”,因此之后“conditioned response”这一术语也有所使用)。

如果你想要熟练掌握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知识,首先需要学习两个关键术语——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所谓非条件刺激,是指能够自动诱发反应(譬如狗分泌唾液)的刺激(譬如肉粉),而且这种诱发是完全天然的,不需要任何条件作用。所谓条件刺激,是指能够诱发反应(譬如狗分泌唾液)的刺激(譬如一个音符),但是它首先必须要与非条件刺激(譬如肉粉)搭配,并且需要达到足够的次数。

在对狗所做的实验研究中,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刺激本身无法自然而然地诱发反应。举例而言,狗是不会贸然将一个音符和食物联系起来的,同理,从理论上看,一个音符无法让狗分泌唾液。但是,当条件刺激(一个音符)和非条件刺激(肉粉)两者之间反复进行搭配,重复多次之后,一个音符最终能够诱发出唾液分泌现象,换言之,即便狗并不会无端将音符和食物联系起来,但是,在音符多次与食物联系起来之后,即便不给狗提供任何食物,音符仍然能够导致狗分泌唾液。

在巴甫洛夫的理论中,还有一个关键点。他发现,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搭配的次数越多,两者之间的联系就越稳固,而且条件刺激所诱发出的反应也就越强烈。巴甫洛夫指出,反复进行搭配是非常关键的,此外,“时间接近性”也是极其重要的——换言之,非条件刺激(肉粉)的呈现必须要紧紧跟随条件刺激(音符)的呈现。假如两者同时呈现,或者呈现次序前后颠倒,那么就不会产生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相信,如果在非条件刺激呈现之前,条件刺激的体验已经消退,痕迹条件反射可能偶尔出现。他还观察到,在非条件刺激(肉粉)独自呈现多次,但是条件刺激(音符)却不呈现时,条件反应(狗分泌唾液)就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狗逐渐通过学习了解到音符不会再预示着食物即将出现,所以它们的唾液腺最终不再对音符做出反应。(尽管如此,巴甫洛夫仍然指出,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某些时候会自发地恢复。)

巴甫洛夫还发现,条件刺激每一次呈现的方式不必苛求完全一致,只需达到一定的相似程度即可,如此,则条件反应仍然能够正常出现。他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刺激泛化”。换言之,音符不必每一次都要设定完全相同的音高。巴甫洛夫还教会狗进行他所谓的“辨别”,亦即分辨同一刺激渐变程度的能力。譬如说,巴甫洛夫实验当中的狗就了解到,如果音叉发出声调高的音符,则预示着食物将会出现,但是音调低的则无法预示。不过,巴甫洛夫注意到,如果他使用的不同音符之间太过相似,再强迫狗去进行数量过多、难度过大的辨别,那么狗就会罹患他所称的“实验性神经症”,并且感到十分焦虑、沮丧泄气。

巴甫洛夫还进行了“高阶条件反射”的研究,也就是将条件刺激(譬如一个音符)等同于非条件刺激(譬如肉粉)加以使用,将条件刺激作为基础,开始全新一轮的条件反射。但是,他发现,随着高阶条件反射的阶层逐渐提升,条件反应(唾液分泌)的强度亦会相应递减。他相信,二阶条件反射,仅仅比原始的条件反射高一个层级,其效果仍然可以实现,但是三阶条件反射则基本上毫无成功的可能。尽管如此,高阶条件反射这一理念仍然为“行为链条”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通过行为链条,在不同层级的刺激以及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系。

巴甫洛夫的理论不乏反对者。由于他是一名生理学家,所以当时的某些学者认为,他的条件反射实验与真正的科学相去甚远。当然,今日的心理学家对此持不同意见。

  重要影响

尽管一般不会认为巴甫洛夫是行为主义的真正创始人,但是,你可以将此荣耀归给他。他的理论直接影响了约翰·B. 华生——“行为主义”这一术语的创始人,后者对于经典条件反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后续出现的条件反射理论(诸如B. F.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皆吸收了巴甫洛夫首先提出的学术思想。巴甫洛夫在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时,相对于“心智”,更加强调“环境”的作用,数十年之后,行为主义仍然在亦步亦趋地跟随巴甫洛夫的脚步。

人类所有自发性的生理反应,都可能受到条件反射的影响,其结果有好有坏。以“性唤起”举例,一般来说,性唤起常常是由刺激引发的条件反射,而这一刺激与过去的性唤起有关。譬如,一对情侣可能会在听到某一个特殊的词语、一首歌曲或者见到某一物质的信号时,产生想要耳鬓厮磨的情绪。与之相比,呕吐则是让人不那么开心的条件反应。或许你之前只是因为吃到了不新鲜的河蚌而食物中毒,结果,现在你只要看一眼河蚌,肠胃就开始翻江倒海。人体对于毒品和酒精的反应,甚至也与经典条件反射存在联系。以酒精耐受力为例。所谓的“耐受”指的是,之前喝一杯酒就能够起到效果,之后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喝越来越多的酒。耐受现象之所以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人开始喝酒的时候,人体会形成一种生理反应,试图去抵消酒精的效果。身体会分泌一种可以对抗酒精的物质,并记住酒精的特征(主要是其气味和味道)。当一个拥有高酒精耐受力的人打开一罐啤酒时,他的身体能够预期到酒精可能产生的效果,并开始采取行动,就如发生条件反射一般。与上述生理现象同理,如果一个人戒毒多时之后重蹈覆辙,那么即便吸食的毒品量并未超过以往,也可能因为吸毒过量而死亡。概言之,在戒毒期间,身体停止了对毒品的对抗,所以一旦突然再次吸毒,则会毫无防备。

网上咨询/报名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户口本名字
能联系上你的电话
方便老师联系
你想了解什么问题?